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神华乌海老矿区困境中重生 走上安全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12-08-16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主要由“西三局”中乌达、海勃湾两个矿务局整合而成,矿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有着老矿区的光荣历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煤炭工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进入90年代中后期,由于煤炭市场疲软,老矿区观念陈旧、生产力水平低、人多包袱重等问题凸显,成为当时全国煤炭系统出了名的特困企业,加上乌海矿区自然灾害严重,矿井安全欠账多,每年发生死亡事故10多起。面对严酷的现实,乌海应该怎么办?这是对乌海老矿区广大干部职工决心与勇气、能力与智慧的严峻考验。

  1998年,神华接管“西三局”后,从输入先进安全理念入手,到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我们下决心全面技改升级,解放老矿区的安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老矿区安全发展、脱贫解困的新路子。原煤产量从1998年的46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460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从4左右下降到0.067。

  转变观念天地宽。神华提出的“煤矿可以做到不死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让神华矿工成为最幸福的矿工”等安全理念,为乌海矿区带来了新气象,全体干部职工受到了一次观念上的洗礼。我们用两个理念重新审视乌海的煤矿安全,在全体员工中展开了大学习、大讨论。开始大家不理解、不相信、没信心,认为搞煤矿哪能不死人呢?经过长时间的宣讲、讨论,特别是随着矿井改造效果的显现,员工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变,出现了“安全是老煤矿的命根子,是矿工最大的福利”、“安全是乌海最大的前途”等一系列新观念。现在在乌海能源公司,“靠安全长志气”、“向安全要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家普遍对抓安全充满信心,许多矿长认为煤矿还可以做到不伤人。理念引起了内心的触动,使乌海人彻底转变了观念,也引领我们坚定不移地推动安全发展。

  痛下决心补欠账。九十年代末的乌海矿区,基础弱、底子薄,又逢企业效益不好,没钱投入,生产难以为继,安全难以维持,这种情况下安全怎么搞?神华集团接收“西三局”后,千方百计帮助筹措资金,我们自身也咬紧牙关,狠补安全欠账,优先保证安全投入。经营状况好转后,逐步提高安技措费用提取比例,进一步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近20亿元进行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这些年,我们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在安全上,正是靠着坚定投入、持续投入,才换来了今天的安全发展。

  大刀阔斧抓改造。神华集团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更在技术改造上帮助老矿区实现升级。重点瞄准了对老矿井的优化布局,升级系统,更新装备,起到了夯实基础、强筋壮骨的作用。

  ——在系统优化上,采用减头减面、集中布置的方式,改变了“多头、多面”的局面,有效地简化了生产系统,目前基本是“一井一面”或“一井两面”格局,有条件的煤矿工作面长度增加到250米以上,走向长度增加到1500米以上,缓解了接续紧张局面,实现了安全高效。与1998年相比,采煤工作面由30个减少到18个、掘进面由64个减少到36个,工作面单产从每月1.6万吨提高到6.7万吨。对矿井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系统进行彻底改造,不论瓦斯等级高低,全部按高瓦斯矿井标准管理。过去主运输大部分采用矿车、箕斗运输,现在全部改为皮带运输,新建斜井8条,新增采区行人上山11条,所有矿井全部安装了猴车乘人装置,有效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保障水平。如五虎山矿过去工人上下井要爬几公里斜井,现在乘坐猴车,平均每人每班可比原来提前两个多小时出井。

  ——在装备改良上,以前开拓、掘进和采煤大部分采用房柱式采煤,人工出煤,连一套像样的普采都没有。五虎山矿最高时有9个工作面,11个采煤队,机械化率不到20%;苏海图矿有5个采煤队,年产仅80万吨。乌海能源公司组建后坚决淘汰高档普采工艺,设备全部得以更新换代。采煤机械化率由原来的20%左右提高到100%,掘进机械化率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79%,并在采高1米左右的煤层成功推广了薄煤层综采工艺。

  奋力攻关解难题。乌达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火区之一,工作面推进中几次遭遇明火危及矿井安全,我们与德国专业公司合作,加大火区治理科研攻关。目前,349万平方米火区已 治理了189万平方米,16个火区已治理了11个。在瓦斯治理上,与西安、重庆、沈阳等煤科院所合作,组建专业队伍,引进中澳公司长距离定向钻机加大抽采力度。2009年以来共抽采瓦斯7767万立方米,全部综合利用,保证了井下生产过程中瓦斯不超限。与此同时,投入1.2亿多元,建成了包括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调度通讯、井下移动通讯等15个信息化系统,靠先进的信息化、自动化手段,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运用体系促转变。全面推广神华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管理变革。1998年以前,我们的安全管理手段基本上是靠人盯人,上级监督下级,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现在我们管理靠体系,靠制度,靠考核,全方位实现闭环管理,工人之间相互监督,形成了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班组内部以安全为共同追求,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是监督员,真正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由我要安全进而到我也要别人安全。体系推行5年来,最直观的是我们的“三违”发生率下降了3/4。现在,危险源辨识、过程管理已经在广大职工脑海中扎了根,唤起了大家主动预防的意识。实践证明,越是安全基础薄弱的老矿区,体系的作用发挥越明显。

  安全造福乌海人。安全发展与人员结构优化相互促进,在矿井升级改造,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通过转岗分流、主辅分离、破产改制等途径精简了人员数量,优化了人员结构。目前员工数量已从1998年的7万多人减少到2.6万人左右,而且人员素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一线工人高中以上学历占总人数达到37.5%,与之前相比有了大幅提高。老石旦矿由原来的1.2万人减少到2467人,五虎山矿由7000人减少到1500人,大专以上毕业生的比例却从不足1%提高到12%。过去大学生不愿意到乌海煤矿工作,现在企业每年招收大学生也是择优录用。

  安全有了保障,企业就能够腾出手来谋发展,我们通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打造千万吨级的现代化煤焦化基地,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员工得到了实惠。1998年前职工月工资不足400元,还曾经累计拖欠工资达13个月,安全抓不好,企业没效益,职工也困难;现在一线工人的月收入6000元以上,在当地受人羡慕。过去,大部分职工都住在低矮阴暗的棚户区,现在都住进了棚户区改造后的花园式楼房,许多矿工还开上了私家小汽车,还有不少人在沿海买了房子,打算退休去住。以前工人在井下揣两块馍就着矿井水充饥,现在在工作面就能按时吃上热气腾腾、品种多样的班中餐,牛奶饮料俱全。随着矿工们的幸福指数逐年上升,他们积极主动搞好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乌海能源公司14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选对路子,传统老矿区也能够建成安全高效矿区,摆脱“傻大黑粗”的落后形象,求得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理念的转变,系统的优化升级,技术的革新,管理的变革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使我们打赢了安全上的翻身仗,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好的环境。追根溯源,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将“西三局”划归神华集团这一英明决策,正是紧紧依靠大企业的理念、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乌海老矿区做到了旧貌换新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