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中国石化国际合作:内外并举求共赢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08-12-18

  多年来,中国石化在抓好自身改革发展的同时,积极统筹协调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大“走出去”力度,寻找油气资源,开拓国际工程服务市场,谱写了对外合作新篇章。

  关注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人都发现,多年来,中国石化同国外大公司的每一项合资合作,都受到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

  赛科、扬巴、福建炼化等合资项目开工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亲临现场或发来贺信;而当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石油石化企业的海外项目也是他们考察慰问的重点。

  “30年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始终引领了中华民族阔步前进。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对外合资合作项目,都是备受瞩目的大项目,也是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水平,必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中国石油化工协会蔡恩明解读说,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心关怀,在极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合资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引进来”:国内企业合资合作新典范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上仍处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炼油化工的格局。1983年,“炼好1亿吨原油”是中央给刚刚成立的中国石化总公司确定的主要任务。

  石化企业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层思想统一:在立足国内的同时,应该按照中央“对外合作”的精神,加强国际交流,向国外先进水平学习。

  1984年,石化总公司国际事业公司顺势而生,直接负责石化总公司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等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

  但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中国石化的对外合作并不顺利。国际事业公司成立后的三年时间,中国石化同外商合资项目仅有18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只有1亿多元人民币。

  “外方投资少,合资规模小,合作范围小”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化对外合资合作的主要特点。

  一切在向好的方面转变。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外一些大的石化公司开始涌入中国,寻求同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合资合作。1994年,巴斯夫公司同扬子石化共同投资22亿元人民币,建设当时中国石化最大的化工合资企业——扬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有限公司。

  1998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以后,石化企业“引进来”工作全方位展开:从单纯的技术、设备进口到以市场换资金、换资源,水平不断提升;从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到下游炼油化工和成品油零售合资项目,范围也得到不断扩大。

  如果把中国石化境内对外合资合作比做是一首恢弘的交响乐,那么扬巴一体化工程、上海赛科和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无疑是三个最光彩夺目的乐章。

  这三个乐章不仅仅为中国石化增光添彩,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中国合资合作的典范。

  2005年6月29日,杭州湾畔,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标志上海赛科核心装置胜利打通全流程,进入生产阶段。

  上海赛科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一体化石化项目,由中国石化、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BP)共同出资兴建。BP公司执行副总裁亚历山大先生称“赛科是BP公司在世界各地最成功的,也是值得为之骄傲的投资项目之一”。

  如今的赛科已经成为带动上海化工区腾飞的“龙头”。

  2005年9月28日,扬子江畔。经过三年多的工程建设及生产试运转,扬巴一体化合资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扬巴一体化项目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大型石化合资项目,由中国石化、巴斯夫两个世界石化巨头跨国联姻,组建以60万吨乙烯裂解装置为核心,由9套主要化工生产装置组成的世界级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指出:“扬巴一体化石化项目,是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对提高我国石油石化国际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7月8日,湄洲湾畔,总投资288.74亿元的福建炼化一体化合资项目在福建泉州奠基开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是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共同合资兴建,是目前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第一个上下游全面一体化的世界级中外合资项目。

  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对提升我国石化工业在世界石化工业中的地位,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互利共赢: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步入“黄金期”

  提起国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人们自然会想到石油石化企业。无论是从“走出去”的时间,或是规模,中国石化都成果非凡。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全系统上游海外石油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分别为1.8亿美元、4.8亿美元、7.3亿美元、15.1亿美元和19.3亿美元,年均增长81%;完成合同额分别为1.5亿美元、3.5亿美元、5.2亿美元、8.7亿美元和12.1亿美元,年均增长68.5%。全系统上游境外作业队伍由2003年的62支增加到目前的225支,正在执行的合同额达57.54亿美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支持推动石油工业“走出去”的步伐。与此同时,国内油田企业受困于产量下滑、人员过多,自身也有走到海外“养家糊口”的需求。

  从1993年中原油田反承包新西兰石油公司的油田钻井工程开始,到1997年中原油田拿到苏丹石油区块的工程承包项目,11支队伍开赴苏丹,一时间,国内石油工程服务队伍出现了“千军万马”闯国际市场的局面。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以后,国际工程技术服务进入“黄金期”。世纪末,中原油田、江苏油田正式进入占世界石油剩余储量一半的中东市场,在卡塔尔站住脚跟,并于2000年9月中标沙特阿美公司的钻井服务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骄阳似火的沙特,当中原油田SINO-19钻井队在大井眼钻进中创了一周完成一口井的最高指标时,沙特监督PAT先生感谢说:“这个指标是沙特历史上最高的,是你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感谢你们!全世界的同行会记住你们!”

  随着胜利油田、河南油田、上海海洋石油局等单位的工程服务队伍相继走出国门,中国石化下属企业在海外从事石油工程服务的企业总数达到10家。为了更好地扩展国际石油工程市场,中国石化于2003年12月正式成立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统一对外协调管理海外石油工程项目,以一个“拳头”开拓海外市场,取得明显效果。

  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形成一支专业齐全、系统配套的石油工程队伍。钻井、修井、录井、测井、固井、物探、地面工程建设、海洋钻井、海洋工程建设、船舶拖带和运输服务等专业都有一批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施工技术。

  沙特、也门、阿曼、科威特、伊朗、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印尼、俄罗斯、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及等30多个国家的石油企业都有了中国石化工程技术服务队伍的身影,中国石化的旗帜在世界各地飘扬。

  同上游企业“走出去”一样,炼化工程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自身努力,也在国际炼化工程承包市场抒写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和荣誉。

  2005年年初,上海工程公司和第二建设公司与克瓦纳公司合作,联合中标沙特聚烯烃项目,EPC合同额达7.5亿美元,创造了中国石化与国外工程公司联合中标的最大的海外工程项目。

  2006年,中国石化新签炼化海外承包和服务合同约31亿美元,相比于2005年的3.35亿美元,实现了质的飞跃。截至今年10月份,中国石化炼化工程板块在4个国家执行承包合同为11个,合同总额达到47.5亿美元。

  业内人士称,随着2007年炼化工程公司的成立,中国石化炼化工程板块未来必将还有更大的发展。

  弥补短板:境外油气合作迈上新台阶

  对于自产资源不足,进口量大的石油公司来说,到海外寻找油气资源,困难大,意义更大。

  1998年改革重组以来,中国石化原油自给率不足30%,低于国际石油公司40%~70%的原油自给率水平,资源“瓶颈”严重地制约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

  中原、胜利、江汉等中国石化下属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勘探工作,谱写了一支雄壮的境外油气合作之歌。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石化高层意识到,在油田企业走出国门拿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集团一体化优势,形成合力开拓海外市场。2003年7月,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重组,全面承担起中国石化海外投资和经营的双重责任,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和海外投资及项目运行实行统一经营管理。

  2003年,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在重组当年成功签署了苏丹3/7区块项目、沙特天然气风险勘探项目、FIOC资产收购项目、尼日利亚边际油田和64/66区块项目和也门1区块勘探开发等6个项目。

  数据显示,至2008年底,中国石化共有海外实施项目45个,分布在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亚太和拉美地区的16个主要产油国和地区,在苏丹、也门等国家,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海外油气储量从无到有,实现了大幅度增长。目前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基本形成,项目结构趋于合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