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航天科技一院研发中心打造“知行合一”的创新团队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1-03-21

  “工作四年多一直从事预研工作,但却没见过航天型号产品,感触最深的是缺乏实际型号研制经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发中心员工费智婷的这句肺腑之言,道出了该中心许多青年员工的心声。不过,该中心正在积极改变这种现状。前不久,该中心与一部签署协议,首批五名青年员工从今年3月起到一部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培训,费智婷正是这五名员工之一。

  该中心成立仅七年时间,承担着一院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项目总体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和总体共性技术研究等重任。该中心主任彭小波表示,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技术创新的单位,必须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2010年,该中心领导班子调整以后,在加快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成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广辟途径——增添型号工作经历

  研发中心拥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队伍。他们具有学历高、理论素养高的特点。他们年富力强,创新意识强,但他们中的七八成人员却缺乏型号经验。“预研是一项前瞻性工作,容易流于提出一些思想、一些概念。”彭小波表示。

  对此,大学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该中心工作的张雯深有体会:“有时由于缺乏设计经验,在项目论证时容易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对于工作开展感到力不从心。”张雯也是此次赴一部实习培训的员工之一。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在课堂完成的,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彭小波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因此,该中心在一部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交流合作,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该中心希望通过员工到型号研制单位实习培训的方式,能够在研发与工程之间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让无型号经验的一线研发人员熟悉型号研制生产的流程和环节。

  该中心党委书记沈汝源介绍说:“一院人力资源部鼓励研发中心创新形式,与型号研制单位开展人才共建,使创新人才快速成熟、成长。我们准备用三年时间,让研发中心没有型号工作经历的青年研发人员全都到一线去实践。”

  在该中心,还活跃着一支“影子部队”。他们是由一群不在某个研究项目上、但是又对该项目特别感兴趣的研发人员组成。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论证研发方案。“如果把正式研究人员称为‘国家队’的话,那他们就是‘业余队’,我们偶尔把‘国家队’与‘业余队’拉出来练一练,如果‘国家队’输给了‘业余队’,那我们就要认真思考了。”彭小波笑着说。

  此外,该中心还组织研发人员到211厂、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深圳航天创新研究院、华为公司、空中客车公司等系统内外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了解熟悉产品生产工艺,调研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还在人才培养方面取经。

  潜移默化——建立学习型组织

  研发中心青年员工邵世刚说:“我们一天的工作是从一封邮件开始的。” 这封邮件,就是研发中心的“专业小贴士”。2010年初开始,研发中心推行“专业小贴士”,即中心员工轮流负责,将某一个专业知识点整理浓缩,每天一早通过内网发送到每位员工的邮箱。员工一上班打开办公系统,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封学习邮件。

  作为一项已经坚持了300多期的工作,“专业小贴士”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发人员不能够闭门造车而不知道国内外热点新闻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每天早上5分钟的学习,让研发人员身居斗室而心知天下。”彭小波说,“现在研发中学科交叉应用越来越普遍,掌握一些非本专业的知识,也是培养复合型研发人才的需要。”

  工作时还要修学分?对,这就是该中心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动学习而实行的学分制。沈汝源介绍说,中心规定,每一名员工每年都有一定的学分指标,获得学分的途径可以是参加讲座、论坛、培训,组织策划培训并提交讲课资料,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等。按时完成学分者,年底将获得奖励;年度取得学分前10名,可一次性获得奖励。同时,未修满学分者不得参加中心年终先进评选或其他荣誉称号评选。透过学分制,该中心鼓励员工主动学习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该中心还选拔青年员工给总研究师做业务助理,在实际项目工作中,让青年员工担当重要工作,加速青年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开展了高校毕业生、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工作。

  打造国际一流是该中心“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与之相对应,该中心正在用实际行动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知行合一的研发团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