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节能环保踏上约束与考核之路
国家电网公司节能环保踏上约束与考核之路
文章来源: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时间:2007-03-06
国家电网公司节能环保踏上约束与考核之路
节约资源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原则。在今后五年实现“降耗”20%的硬指标下,节能与环保,正在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特大型能源类国有企业,国家电网公司重任在肩。
在国家电网公司一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07年工作会议上,“要将节能和环保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记者认为,2007年的公司节能环保战略,有望在制度化的约束与考核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基础具备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一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07年工作会明确提出,加强环保和节能降耗的约束与考核,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注重节能和环保,既是公司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节能环保开展有效约束与考核的基础已经具备。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线损率完成6.4%,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粗略地估算,五至七年就可以节省出三峡电站一年满发的电量。从能源转化效率来看,多节约1千瓦时电能相当于多节约了3倍左右数量的一次能源。可见,虽然国家电网本身并不是能源消耗的主体,但电网连接电源与电力用户,能够通过降低线损、优化调度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国家电网公司在全面加强节能与环保的战略棋盘上,一直落子稳健,思考长远。2007年是各级电网建设的关键时期,计划投资高达2000亿元以上。但是,如何使大量的输变电工程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资源损耗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正在建设中的无锡500千伏锡西南变电站具有“先锋”意义。该站被公司列为“两型一化”(节约型、环保型、工业化)标杆试点变电站。主设备都采用结构紧凑、占地少、可靠性高的GIS组合电器,并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设计建造,有望为类似工程探索出一条“绿色”之路。
除此之外,大力推广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典型造价和通用设备,统一设备和技术标准,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等措施,都将为节能与环保助力。记者还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安排33751个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资金约1000亿元,力争把国家电网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推进节能降耗的手段将不断强化。1月31日,公司与国家发改委签订了关停小火电机组目标责任书。“十一五”期间,全国将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以上,形成节约能源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0吨以上的能力。这期间,公司可通过加强电网建设和接入管理、优化电力调度和交易方式等措施,实现有所作为。
思想指引行动,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以电网建设引导电源建设,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需求侧管理,引导电力用户推广先进节电技术,提高电能终端使用效率等,已在公司系统内达成广泛共识和一致导向。
建章立制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机组供电煤耗353.1克/千瓦时,降低1.7克/千瓦时,提前完成与国家环保总局签订的脱硫改造目标。一直以来,在建设节约型企业的目标指引下,公司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方面通过加强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实现技术节能;另一方面,则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需求侧管理等,实现管理节能。
新形势下,刘振亚总经理进一步要求,将节能降耗的要求贯彻到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完善公司节能降耗规划,确定年度目标,分解落实责任,确保完成任务。特别要加强电网规划环节的节能降耗,将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作为制定规划的硬约束。加强公司管理机组和电网能耗的考核与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建设节约型企业。
由此,2007年将成为公司为节能与环保工作建章立制的提速之年。必然地,这种建章立制,将积极渗入公司的各个角落、各个工作环节,实现整体的“脱胎换骨”。
环保也不再仅是一种理念,正落实为切实可行的制度。目前,公司已将电网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率纳入“同业对标”管理体系。此外,本着工作制度化、制度流程化的基本思路,公司就规范电网建设项目环评、竣工环保验收和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工作出台了相关文件,环保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专家认为,加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约束与考核,一方面,可以使国家降耗指标与公司指标相衔接,进而更好地分解任务。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增强公司推进节能环保工作的执行力,实现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动力正在公司系统层层传递着。2月9日,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技术中心,这对加快推进我国生物质发电事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2月12日,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华北电网“十一五”工作纲要》研究正式通过评审……一系列行动的背后,是公司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