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经济日报:增强国企竞争力典型报道 探寻同仁堂昌盛的“秘方”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4-12-13

增强国企竞争力典型报道 探寻同仁堂昌盛的“秘方”

徐文营

  北京同仁堂是众所周知的老字号,至今已有335年历史。

  但同仁堂又是年轻的国有企业,196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

  38年国企发展历程,使同仁堂集团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现资产总额约63亿元,年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在全国医药行业排名第五位、中药行业排第一位,分别是1966年的151倍、90倍、156倍。再往前看,1949年同仁堂的固定资产按现值算只有50万元,年销售收入30万元,员工100来人。

  同仁堂的变与不变

  走进同仁堂,可以发现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同仁堂,一个是不变的同仁堂。

  1954年,同仁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申请公私合营。毛主席特别指出,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之后,同仁堂扩大厂房,增添设备,开始了对中药制造工艺的革新,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展人工牛黄的研制,取得成功,使原本深藏于宫禁中为帝王将相所专有的名药走进寻常百姓家。

  同仁堂成为国企时,不幸赶上十年动乱。尽管“同仁堂”牌匾都不让挂了,但广大职工顶着压力坚持生产,在艰难的环境中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使同仁堂焕发新的生机,20世纪80年代10年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了10倍左右。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弊端同样在同仁堂有所体现。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同仁堂集团贷款高达数亿元,欠银行利息数千万元,企业信用被定为3B级。

  同仁堂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要走出困境,只有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1997年,组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募集资金3.54亿元。

  这关键的一步不仅实现了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带动了同仁堂人思维模式、管理理念、经营观念、运营机制等一系列的变革。

  2000年,集团又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剂型新的1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2.4亿港元,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证券界称为“同仁堂模式”。同仁堂科技公司2003年入选标普创业板指数,是5家权重最大的公司之一。

  股改上市的成功,使同仁堂集团实现了从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变。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下降到40%左右,企业信用变为3A级。

  全力推进现代中药

  有了雄厚的资金做保证,同仁堂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全力推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

  同仁堂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设备改造,使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手搓、锅煮”等落后生产方式成为历史,药品检测由以往的“眼看鼻闻口尝”让位于现代物理、化学的细胞、分子水平的显微和理化鉴别。特别是投资6亿元在北京建设了两个现代化生产基地。

  同时,同仁堂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目前,同仁堂共有药品800多种,常用的有400多种,是当今世界上拥有品种最多的制药企业之一。

  为适应生态环保建设的要求,在国家明令禁用虎骨、犀牛角等名贵药材后,同仁堂立即着手替代原料的研发工作。如虎骨禁用后,在民间验方的启发下,同仁堂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青藏高原一种对植被起破坏作用的鼠类骨架,研制出“塞隆风湿酒”新药,药力药效与虎骨酒等同,被第一个授予动物类国家一类新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这个问题,他们组成攻关小组,使200多种传统产品完成了二次开发,赢得了消费者信赖。几个主要产品在国内销量猛增,出口产品由原来的20个增加到140个,创汇额由1996年的186万美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万美元,出口额在全国中药企业中位居第一。

  针对传统中药服药量大,服用不方便等问题,同仁堂采用高新技术,将40多种传统产品改造成颗粒、胶囊、滴丸、口服液等新剂型,适应了现代人的用药需求。

  新模式换“老”为新

  注重市场开发,构建现代销售模式,是同仁堂近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几年前,同仁堂仅有两家药店,如今已建网点400多个。其中,北京零售药店61家,外埠药店25家,店中店300余家,海外17家,遍布12个国家和地区,以名店、名医、名药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出现在世界各地。

  为了让中药中医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同仁堂集团组建了同仁堂国际公司,在香港注册,实现出口业务前移。特别是建于香港的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不仅是同仁堂首次走出北京建设生产基地,还标志着同仁堂海外发展战略的开端。

  如今的同仁堂,改革创新的步伐越走越快,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而惟一不变的是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弘扬“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优秀企业文化。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同仁堂针对当时中药饮片供应急剧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拿出1000万元平抑中药价格。累计向社会提供非典药近200万服,瓶装代煎液约100万瓶,解决了近100万人次的用药需求。

  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因素是一些中药原材料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超标。为解决这一难题,同仁堂从源头控制药材质量,在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建成10大中药种植基地,均通过了国家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认证,所生产的药材除供应同仁堂制药所需外,还将进入经营领域。

  面向未来,同仁堂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到2011年,年销售额达到300亿元,利润达到13亿元,成为国际驰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