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经济日报:因为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华能集团二十年快速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4-12-06

因为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

----华能集团二十年快速发展纪实

谢然浩

  20年前,在我国运行一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通常要配职工4000多人。如今,只需400多人,少的为300多人。第一个走出这一减人提效新路的企业,是华能集团的企业。

  20年前,在我国建设、投产一台30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火电机组需要36个月。如今,普遍只需24个月,第一个创出这样快速建设纪录的企业,也是华能集团的企业。

  20年前,我国火力发电机组每发一千瓦时电,平均需耗煤431克,高出国际先进水平110克。如今,我国火电机组每发一千瓦时电力所需的燃煤平均已降到381克。第一个实现发电煤耗大幅度降低的企业,还是华能集团的企业。

  2003年,华能集团企业每发一千瓦时电力的煤耗仅为339.4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6克。按此算笔帐,如果全国火电发电煤耗均能达到华能集团企业的水平,当年全国电力工业就可少消耗燃煤近亿吨,节约燃煤成本200、300亿元。

  作为1985年成立,1988年组建的我国首家独立发电企业集团,华能在成立20年的过程中,创造的“第一”还有很多:第一个引进外资、联合地方、集资办电,第一个对电力项目开发实施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第一个实现电力企业到海外直接上市,第一个引进、应用大度降低发电煤耗的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等一批国际先进发电技术,第一个建设国产化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燃煤机组电厂,第一个实践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第一个获得我国“一流火力发电厂”和“中国一流的电力公司”称号,第一个创造了35万千瓦火电机组连续安全运行达633天的世界最高纪录,第一个“走出去”通过竞标,收购、运营、管理海外大型电厂……

  这众多“第一”的创出,事实上推动和正在推动我国电力工业整体面貌的改变,提升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这众多的“第一”,华能也从当年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在快速成长中步入了今天亚太地区最大的独立发电企业行列。

  华能之所以能在这20年中创出众多“第一”,得到快速发展,用华能集团一位创业者的话说,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高明,而是我们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还有就是我们都有“把电搞上去”的强烈使命感,抓住了机遇,把机制用好了。

  当年,国务院在批准华能开发等企业成立时,也赋予了华能企业在实行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方面的自主权。为让华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基础产业中走出一条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快电力发展的新路,还同时明确要求华能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也就是说,华能的企业,不仅有筹集内资、利用外资的权力,还有项目决策、施工建设、生产经营和资金回收等“一体化”开发经营权。

  这样一个机制意味着,它在给予华能企业权力的同时,也要求华能必须承担起负债建设、自借自还的风险。

  最早成立的华能开发公司注册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但它在引进外资进行第一、第二批电力项目建设时,却借了20亿美元。虽然,按当时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华能开发有条件通过10年经营,在还完本息后赚到1座电厂。但要做到自借自还,经营风险也时刻存在。如,按当时汇率和贷款利率计算,华能开发如果在借贷时多借1亿美元,每天就要为此多付近2万美元的利息,相当于当时7万元人民币。

  利用外资办电,同时还存在着汇率变动风险。当时引进外资都是按电厂10年还本付息期借用的。结果1990年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了1元,华能仅在当年就增加了售电成本2.92亿元。按计划经济下的统收统支旧体制,华能只要打个报告,就可向国家申请豁免,但按新机制,就只能由华能自己承担。

  因为有风险在,决定了华能在借外资时,就得考虑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再决定是用美元,还是用马克,或是法郎、日元。在进口发电设备时,就得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货比三家,选质优价廉,技术先进的。在建电厂时,就得考虑尽可能加快建设速度,以减少利息支出。在电厂经营管理中,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得考虑如何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用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994年,随着华能企业到美国成功上市,为做到对包括国有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负责,并为所有股东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增长回报,华能集团又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明晰产权、规范企业管理机制入手,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并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建立起规范的母子公司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抓了各级法人经营自主权和经营责任制的落实。

  进入2000年,华能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围绕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在完成华能国际对山东华能并购等一系列资产重组的同时,又按照优化资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通过实施集团公司与华能国际电力本部的合并,进一步提升了集团内部的管理效率。

  强烈的风险意识、一系列资产重组、规范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使华能集团创出我国电力工业众多“第一”的同时,也使华能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2003年底,华能集团在全国拥有的全资、控股电厂已达51家,总装机容量达3166万千瓦,全年完成发电量1744亿千瓦时,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是1986年的28倍和35倍,年均增长达21%和24%。拥有的资产总规模达到1460亿元,为1989年的7倍多,年均增长14%。其中,华能权益为220亿元,为1989年的11倍,年均增长17%。

  实力的增强,也使华能集团的效益出现了快速的增长。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51亿元,为1989年的28倍,实现利润64亿元,为1989年的23倍,年均增长23%。按集团现有职工44596人计,人均完成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实现利润14.4万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在全国发电企业集团中均名列第一。今年在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华能集团各项经济指标仍有望在全国发电企业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