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5-02-04
2月3日,在国家水利部组织召开的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专家评审会议上,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通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这套做法和成功经验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形成一套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四大能源通道之一。管道沿线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接合处,地壳活动剧烈,地形地貌极其复杂,沿途穿越高山峻岭、热带雨林、地震活跃带、喀斯特地貌,有着鲜明的“三高四活跃”特点。在这里建设大口径长距离管道,水土保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之一。
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从工程建设之初开始,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就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工程”为目标,发布了《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活动方案》,确立了“隧道渣场、穿跨越工程、石漠化治理、土地复耕、植被恢复”5类示范工程,为我国长输管道工程水土保持建设提供了技术标杆,在我国石油工业领域率先开启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大幕。
对大型工程建设而言,节约用地、减少土地扰动、预防和避免水土流失是对环境的最大保护。中国石油采用多管并行、同隧、同跨、同沟、合建站、缩减作业带宽等50多项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少了占地,仅中缅油气管道就节省投资25亿元,减少占地950公顷,减少土地扰动面积1735公顷。
中缅管道国内段81%是山地和丘陵,寸土寸金。为保护环境,管道建设者采用地面焊接,缩短管沟开挖及回填工期;隧道洞口采取“零”开挖,减少开挖面积;将石漠化防治技术应用到实际中,采取表层覆盖土层保护、植树种草复绿复耕等措施,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石漠化现象,变成了绿地甚至是耕地;在山区等非耕种区,林草覆盖和成活率3年内达到100%,达到不漏植不留白、全面绿化的目标,再造秀美山川。
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美丽中国”最直观的解读。在土地恢复中,中缅管道建设者大力帮助沿线群众兴修水利,修路建桥,把边角石地改造成为大田,把荒滩变成耕地,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在贵州省独山县上道乡,管道经过的坡地原来都是石山,当地老百姓只能在石头缝里抠一块地进行耕种,管道施工过后这里变成了旱田,村民种上了蔬菜,再过一段时间还能变成水田。 在设备采购和应用上,质量安全、节能环保成为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的首选,自动化设备的大量采用,包括绿色环保的太阳能设备和价格不菲的防渗透膨润土垫等。在绿色工程机械和工法创新上,间隙自调内对口器、双管山地运输车,以及半自动焊机械化流水施工方法,使中缅油气管道山区段综合施工效率提高一倍,大幅减少土石削方量和水土流失。
同时,中缅油气管道还使用了大量高科技产品。地震监测系统、地表移位监测、裂缝监测和自动雨量站监测报警系统,这是这些系统首次大规模应用在我国油气管道行业,对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这些科技创新和成果广泛应用于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建设进度和管理水平,起到了向全社会示范、引导和传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绿色管道技术必将为中国石油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增加砝码,提升中国石油的核心竞争力,为争取更大国际市场份额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此过程中,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确立“六大绿色核心理念”,建立“六大创新管理机制”,通过绿色技术和绿色过程管控等一系列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管道建设理论,工程建设全过程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零地灾伤害,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而中缅油气管道水土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做法,目前也已在西气东输三线和锦郑成品油管道建设中推广。
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石油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打造、目标明确、基础工作扎实,管护责任落实,防治模式科学,建设成效显著,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考评标准,同意通过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专家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