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 央企行动】抗震救灾背后的“卫星天团”
【抗震救灾 央企行动】抗震救灾背后的“卫星天团”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1-16
目前,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仍处于关键阶段。众多卫星紧急调度,对灾区进行观测成像,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了灾情状况信息,从多方面为组织开展抗震救灾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察秋毫 总览全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尽快掌握灾区详实信息,对于分析判明灾区状况、制定抗震救灾方略、保障灾民和救援人员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众多卫星“大展身手”,借助光学设备、雷达等,遥感卫星可以克服暗夜、烟尘、云雾等不利因素,迅速提供大量细节丰富的灾区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帮助抗震救灾指挥部更加直观地了解灾情状况,深入分析评估后续形势。
日喀则地震前(左)后(右)灾区遥感影像
在这次日喀则地震发生后,高分一号03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高分三号02星、环境减灾二号05星等8颗卫星迅速对灾区进行观测成像,帮助相关单位第一时间掌握了灾后有效数据和共享历史数据。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应急拍摄震后影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快速锚定地震极震区,为现场应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风云等系列卫星持续助力各级气象部门开展工作。
后勤保障 全面支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打通后勤支援的“最后一公里”,救援人员必须尽快恢复灾区的交通、通信等,而卫星在这些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导航增强星座帮助抗震救灾
在交通方面,遥感卫星“携手”导航卫星,可以密切注意道路、溪流的通行状态,及时确定周边各条水陆通道的受损情况。救援人员综合权衡目标位置等迅速规划出最佳的救援路线,并为后续道路抢修、溪流疏通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保障大批量救援物资和设备尽快持续抵达灾区。
由于灾区的水陆交通有可能一时难以恢复畅通,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帮助操作人员更好地克服起降受阻、地面标识难辨等不利条件,使传统的有人驾驶固定翼运输机、直升机,以及近年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无人运输机,都能在第一时间将物资、设备送到灾区。
在地面通信网络几乎瘫痪的情况下,救援队伍借助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大型卫星通信应急车辆和通信中继无人机等,迅速建立起灾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系,及时传输数据、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样化信息,帮助救援指挥中心实时了解灾区情况、灾民急迫需求和救援进展,更加科学合理地精准调配救援人员、补给物资,提高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效率。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也担当了关键角色。一方面,它们为修复地面通信基站、铺设光缆等工作提供统一时间基准、融合多源数据的信息支持,进一步完善精确定位和测量等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卫星观测精准记录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及其趋势,帮助专业人士分析具体区域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评估该地区的宜居性,有利于未来居民尽量规避潜在风险。
【责任编辑:张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