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华能:当好中巴友谊的“光明使者”
【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华能:当好中巴友谊的“光明使者”
文章来源: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10-20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建成投产的电力项目,华能萨希瓦尔电站是中巴两国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发挥能源电力优势,着力抓好华能萨希瓦尔电站的建设运营,努力当好中巴友谊的“光明使者”,做到“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
点亮巴基斯坦万家灯火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过去每天停电六、七个小时是常事,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构想刚刚提出,中国华能搭乘第一列“班车”主动参与,得到了中巴两国政府的支持。
华能萨希瓦尔电站投资17.82亿美元,安装两台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2015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5月、6月两台机组先后投产运行,2017年10月,正式实现商业运营,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第一个投产和巴基斯坦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环保指标最优、建设速度最快、最早投入商业运营的高效清洁燃煤电站,
项目建设仅仅历时22个月零8天,创造了“中巴经济走廊”电力建设的“萨希瓦尔速度”“萨希瓦尔质量”,被巴基斯坦政府赞誉为“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
投产以来,电站克服世纪疫情考验,攻坚克难,确保巴基斯坦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累计发电超437亿千瓦时,填补了巴基斯坦电网四分之一的用电缺口,解决了当地400万户家庭,超过2000万人用电需求。电站纳税超7.5亿美元,对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改善社会民生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荣获了巴基斯坦政府颁发的“杰出成就奖”“走廊共同繁荣突出贡献奖”等130多项中外荣誉。
“本土化”发展育人才
自项目启动以来,华能萨希瓦尔电站坚持“本土化”发展战略,大力培养使用当地员工,积极为民众创造就业机会。电站现有巴方员工169人,穆罕默德·穆尼布就是其中的一员。
穆尼布出生于巴基斯坦一个偏远小村庄,大学毕业入职华能萨希瓦尔电站。同年11月,他同57名巴籍员工一起赴中国培训。在华期间,中国华能对他们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经过为期9个月学习后,穆尼布回到项目,逐渐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机组主值班员。
“很高兴能成为电站的一员,目前我在岗位和收入上都得到了提升,我为自己能在这里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穆尼布说。
据了解,工程建设期间,华能萨希瓦尔电站吸收了3000多名巴藉人员参与工程建设;运营阶段,电站大力培养使用巴籍员工,近200名巴籍员工到中国参加了专业培训,为巴基斯坦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煤电管理的高技术人才,其中6人被聘为部门主管及以上管理岗位,4人提升为值长等;通过第三方机构,电站还吸收巴方务工人员900余名参与项目运营,带动周边就业人员4500余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目前,电站巴籍员工占比达76%,随着本土化进程不断深入,占比还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像穆尼布一样的巴籍员工,正在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架起丝路“友谊之桥”
建设投产以来,华能萨希瓦尔电站始终以架设中巴“友谊之桥”为己任,不忘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推动民相亲、心连心。
电站坚持为当地民众办实事,出资9500万卢比修筑混凝土马路和桥梁,方便附近民众出行;捐款助力巴沙大坝建设,帮扶当地困难家庭;投资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免费为当地青年提供电焊、电工等技能培训,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当地人经常说:“中国人,真正的好兄弟!”
看向未来,华能萨希瓦尔电站将继续奋战“中巴经济走廊”,当好“光明使者”,服务中巴友谊,助力“一带一路”倡议高效推进,努力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