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冬奥】北京冬奥会中国首金在这里诞生!“60后”首都体育馆焕新颜
【逐梦冬奥】北京冬奥会中国首金在这里诞生!“60后”首都体育馆焕新颜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02-15
【编者按】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各参与承建冬奥项目的中央企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资委党委和北京冬奥组委各项工作要求,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围绕如期办赛目标,高质量高标准参与冬奥会筹办建设及服务保障工作,为办好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2月5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成功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首金。举办短道速滑比赛的场地,就是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八局承建,中建安装参建的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项目。
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项目自2018年11月16日开始改造,到2020年12月25日正式竣工,历经1年的压力测试,顺利通过奥运场馆达标监测后亮相北京冬奥会。
修旧如旧 “60”后首体焕新颜
首都体育馆始建于1968年,它曾是北京最大、功能最齐全、适用范围最广的综合性体育馆,从“乒乓外交”到举行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这座“60后”场馆承载了新中国体育无数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
作为北京市十大历史风貌建筑,保持好场馆原有样貌,最大程度维护好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中建项目团队将梁思成先生提出“修旧如旧”的理念融贯于首体老馆的翻新上,3D点云扫描技术更助力项目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项目通过3D扫描还原出建筑模型、摸排现场实际情况反馈数据、比对数据进行模型修改,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纠偏校核,最终达到模型与施工现场100%契合的效果。
典雅的米色墙面,深色的玻璃窗,缀满竖直线条装饰的外立面……改造后,首都体育馆的颜色、样式、细节有些变化,但原有的建筑结构、浓郁的历史价值得到了完美保留。
最美冰场 绿色科技制“首冰”
冬奥会比赛对场地要求极高,光滑稳定的冰面,在冰雪项目高水平竞技中至关重要,用“绿色施工”打造“最美的冰”是本次改造的理念。2020年11月11日,北京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在首都体育馆诞生,从无到有打造高质量冬奥“首冰”,首体项目仅用时3天。
在制冰过程中,12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冰板层制冷管道内低温二氧化碳与冰板混凝土进行换热,冰板混凝土温度逐步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同时项目制冰团队不停地在冰板上洒水作业,冻成一层2毫米的冰面,冰层上再叠冰,冰面层层叠加,整个冰场实现一次浇注成型,平整度控制在三毫米之内,1800平方米的冰场冰面没有一条裂缝,并能很好的实现能量回收,达到节能目标。
首体冰场不仅是“第一片冰场”,还被称为“最美冰场”。首都体育馆顶部采用悬挂超薄膜单元系统,搭配声光电全新投影技术,在观赛过程中全力为观众营造出梦幻的视觉体验,此外馆内还改造了除湿、送风系统以及看台座椅等,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保障场馆赛时环境,使现场观众观赛体验更为舒适。
科技赋能 快速切换赛事场地
在花滑和短道项目的功能转换时间上,项目同样也取得了巨大飞跃。据悉,由于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对场地硬度、冰层厚度的要求不同,而两个项目间的“切换”至少需要半天,如何压缩“切换”的时间就成了项目必须攻坚的难题。
为此,该项目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冰场技术,该技术可以高效率实现能量回收,并根据冰面负荷调整压缩机组开启的数量,实现0%-100%无极能量调节,使机电系统达到最佳工况和节约能耗的目标。
同时,在对冰面构造、制冷量等周密研究计算的基础上,项目通过改变冰场构造和管线排布等方式,“多管齐下”实现了冬奥之冰的快速升降温,2小时内就能完成冰面转换。此前,经过系列测试赛的检验,这块冰面得到了中外运动员的一致好评。
护航冬奥 专业团队保运行
冬奥筹办,国之大事,除了建设场馆,中国建筑还派驻74名维保人员,驻守现场负责场馆项目维保工作,全力保障赛事的稳定运营。
冬奥保障服务分为闭环内和闭环外:闭环内主要为赛事提供训练及团队办公场地,保障内容涉及机电、装修、消防、体育专项、场地照明、设备专业(UPS、EPS、太阳能)、变配电、制冰等专业;闭环外为配套辅助设施及非常用办公场所,主要保障任务为日常设施维护及常规设备检修。
在这场冰雪盛宴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结晶与辛勤付出,中国建筑牢记“国之大者”,高质量高标准抓好肩负的服务保障工作,为向世界呈现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