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 > 正文
中核工程:向新求变创新求效,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核能工程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12-20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是中核集团科技创新主体单位与国家核电研发设计建造的引领者,是我国最早从事核电研究设计的单位,也是我国唯一同时具备核电、核化工、核燃料、核设备等核工业全产业链研发设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中核工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和中核集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在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向新求变、创新求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以打造“引领核工程科技发展的世界一流核能工程公司”为目标,努力为我国核工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聚焦核心科技创新 打造价值创造“新引擎”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担负着推动国防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作为国家核电研发设计建造的引领者,中核工程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核心科技创新,带动全产业链价值创造提升。一是聚焦核能“三步走”战略,打造国家核能创新型号技术“策源地”。聚焦主责主业,当前中核工程已完成“大中小微”全谱系核电型号研发布局,在华龙一号后续机型研发、小堆研究试验、气冷微堆关键技术攻关、百万千瓦快堆工程设计、核聚变工程化前瞻性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完成国家多项重点研发计划与重大科研项目,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有力保障了“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玲龙一号”首堆建设、田湾徐大堡核电“元首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二是勇担产业链“链长”,强化产业链创新联动。在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系列核电型号的研发、设计、建造过程中,中核工程积极联合国内相关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国产化替代,不断提高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先后与58家国有企业、140余家民营企业联动,实现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在内的411台设备的国产化。目前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快速发展。此外中核工程还成立了中核集团首家电力研究设计院,进一步提升常规岛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打通研发、设计、施工协同壁垒,提升核工程产业链上下协同。三是围绕前沿技术,深度推进产学研融合。截至目前,中核工程已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组建18个联合共建实验室,形成88项立项课题,在安全壳热工水力、核工程力学、先进焊接与检测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打通行业人才、科研资源壁垒,健全开放融合的创新体系。

加速数字化转型 激发价值创造“新活力”

中核工程聚焦“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始终以“业务牵引、项目驱动”为原则,坚持打造设计、采购、建造、调试产业链全面协同的数字化工程,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核电厂。一是完善组织机制,加强人才保障。“一把手”推进数字化转型;成立“数智化学术委员会”进行技术指导;逐级建立数字化考核激励机制,加大数字化考核权重;联合多方进行数字化工程师培养;设立“百万年薪计划”和“成果转化高薪激励”机制......多措并举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以“核聚众台”为核心,中核工程打造了核电产业全生命周期数据资产的数据底座。有效推进了设计模式由“基于文档”向“基于数据”的重大升级,专业间结构化数据交换率从5%提升到30%,核电设计效率总体提升20%;设计采购制造一体化平台已与试点供应商联通,实现数据和产品模型的传递;智慧工地实现移动终端、PC大屏等多种装备互联互通,支撑了总包单位与安装建造合作单位的全面协同。此外依托“核聚众台”核工程行业软件自主化也得到了有效推进。三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核电厂。当前,中核工程已在所有在建项目搭建智慧工程平台,实现对工程现场各管理要素信息的全面感知、收集、存储及应用,已实现全厂状态感知、AI分析报警、智能管理等增效场景服务,让工程全过程可视可感可知,有效提升核工程安全、质量、效率。金七门核电厂将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化交付核电厂。2024年9月17日,中核工程提交的《物联网在核电工程智慧工地的创新运用》案例成为IAEA首届在运核电厂创新国际网络(ISOP)创新奖的四项案例之一,中核工程数字化转型、核电智能化建设成果受到国际认可。

推动海外市场开发 拓展价值创造“新空间”

2024年11月4日,中核工程联合体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签署了真空室模块坑内组装(SMPA)合同。这是继2019年9月30日签署的主机安装合同、2024年2月29日签署的真空模块式组装合同之后,中核工程联合体与ITER组织签署的第三份重大合同。标志着中核工程与ITER组织的合作迈上新台阶,也标志着中核工程的海外市场开发再次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核工程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开发,不断拓展价值创造“新空间”。一是发挥工程总承包核心优势,以过硬实力赢得国际赞誉。中国是全球唯一连续30余年不间断核电建造的国家,作为国家核电建设的主力军,中核工程充分发挥自身总承包经验优势,先后完成1250吨杜瓦底座安装、超导馈线系统安装、中央螺线管安装等ITER核心主设备安装任务,创造了1340天的ITER现场安全管理标杆。其中偏差只有2.7mm的杜瓦底座吊装被ITER组织盛赞为“黄金里程碑”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表扬。二是创新国际项目管理模式,整体协同、国际合作。2018年,中核工程牵头,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法国法马通公司组成联合体开展面向ITER的投标工作。联合体创新性提出“三个一”的合作原则:One goal(一个目标),One team(一个团队),One voice(一致对外)。项目前期,法方在安全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本地供应链建立上给予了联合体巨大支持。中方则在工程管理、设备供应等方面发挥协同优势。联合体TAC-1项目已成为中法两国核能领域合作的典范。三是服务国家战略,抢抓科技高点。中核工程面向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深度参与ITER项目,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也夯实了我国聚变装置建设的工程根基,为国内聚变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未来,中核工程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求新求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能力,向“引领核工程科技发展的世界一流核能工程公司”不断迈进。

【责任编辑:石运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