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一块煤的“变形记”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一块煤的“变形记”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7-25
在通常的印象中,煤,除了直接烧,似乎没有别的用途。
与刻板印象相反,一块煤完全可以“七十二变”。
变身汽油、柴油为汽车驱动提供燃料,变身化纤材料制作衣服,变身塑料餐具盛放美食……不走进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很难想象一块煤的用途如此之广泛。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作出重要指示:“在我国西部建设这样一个能源化工基地,特别是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具有战略意义。”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总书记提到的煤制油项目,正是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以下简称“宁夏煤业”)当时正全力以赴建设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
“有了煤制油技术,我们就可以把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较为缺少的油类资源,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宁夏煤业气化一厂二车间工艺副主任武祥元介绍,煤制油项目意义重大。
有了总书记的关心和指示,宁夏煤业全体员工昂扬奋发,誓要将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原计划工期5年的工程,最终仅用39个月就完成了建设,在总书记考察的当年12月,项目正式投产。
回望煤制油项目跋涉过的道路,项目团队不胜唏嘘。
起初,宁夏煤业尝试引进外国成熟技术。
“打不着火,投不进煤,除不尽灰…”负责煤制油项目核心部件“神宁炉”研制的神耀公司总经理匡建平回忆起国外引进技术的“水土不服”。
“买不来核心技术,更买不来核心竞争力。”匡建平说起当时的决心,“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国产化之路并不容易,困难重重。
项目需要建设两条200万吨生产线,由1000余个子系统、156个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集成。项目团队需要突破一道道亟待攻克的高难度技术壁垒。
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夜景
宁夏煤业没有被困难吓倒:
团队锚定37项自主国产化任务,推进产业装备制造水平提升;
宁煤主动联系国内29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开始逐一攻克各项国产化难题;
最多有3万人同时施工,无惧严寒、酷暑,只为项目投产。
2016年12月21日,项目打通工艺全流程,油品A线产出合格柴油。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煤制油全生产链技术的国家之一,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垄断: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占宁夏煤炭年产量的1/4,推动了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项目投产后,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总书记的贺信,让宁夏煤业全体员工备受鼓舞。
“总书记希望我们‘不断扩大我国在煤炭加工转化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既鼓舞我们锐意进取的干劲,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宁夏煤业工业研究院院长李磊回忆起贺信里的内容,每一个字都让他倍感振奋。
说干就干!宁夏煤业持续深化产业链,不断提升煤炭的综合利用率,在减少排放和污染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研究人员检查油品情况
经过技术攻关,宁夏煤业攻克了煤基聚烯烃弹性体(POE)成套技术,依托煤制油装置α-烯烃优势,未来可生产40万吨/年的POE产品。
在宁夏煤业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实验室,瓶瓶罐罐中放满了各种聚丙烯原料。POE小颗粒洁白如雪,状若珍珠。
研究院院长李磊介绍说:“咱们日常用的塑料饭盒、水杯、口罩等都是POE产品加工的,而做成‘白珍珠’的原料就是煤炭,是不是很神奇!”
着力于多元化、低碳化和高端化的目标,宁夏煤业煤制油已初步形成“五大类、21种”产品集群,实现了由单一油品向多元化高端产品的转变。
在宁夏煤业展厅,硫磺、甲醇、液氧,各式各样的工业原料让人目不暇接;塑料饭盒、轮胎、衣服,更让人眼前一亮。
在宁夏煤业展厅,摆放着各式各样“煤制油”副产品
讲解员陈琛见证了展厅里产品由少到多的变化:
“最开始,展厅里只摆放着寥寥几类油品,以原材料为主。如今,不仅有种类更为丰富的工业原料,还有各种消费品!”陈琛自豪地介绍。
“产业链的拓展,源自于煤的多元化利用,煤的多元化又减少了废渣废料排放,降低了污染,两者又共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
李磊笑着说,“我们要把每一块煤都‘吃干抹净’!”
【责任编辑:张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