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 > 正文
招商局集团:两次危机 冰火两重天

    发布时间:2010-10-12

  过去十余年间,招商局历经两次重大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的规模、影响不可同日而语,招商局在危机中的处境、表现却是冰火两重天:

  1998:险遭灭顶

  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招商局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左支右绌,恐慌应对,后来还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勉强度过最困难时期,但是并没有走出财务困境,到2000年底,招商局总债务仍达250.5亿港元,债务率54%,净利润只有6.56亿港元,需消化的不良资产近50亿港元,更严重的是总部的经常性现金流量仍不足以支付所承受的债务利息。此次危机,在招商人心里留下了长长的阴影,历经数年后仍挥之不去。从1998年开始,历经三年挽救、三年重整,招商局用了六年左右的时间,才重新进入发展期

  2008:屹然不动

  2008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来势更猛、波及更广、影响更深,但在这次危机面前,招商局则是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平稳度过。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企业即重拾升轨。此次危机爆发后的次年,招商局实现利润总额178.52亿元,净利润97.99亿元,其中的股东利润和缴纳税款都呈双位数的上升。2009年招商局的盈利在中央企业中名列第七,又上升了一位。

  两次危机,相隔仅十余年,招商局的表现如此迥异,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且听招商局董事长傅育宁娓娓道来: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世纪90年代初,与当时中国不少的企业一样,招商局也处于盲目投资状态,横向上采取无关的多元化扩张,纵向上实行松散的多级法人制。招商局在发展中积累的这些素质性、结构性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面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企业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历经三年挽救、三年重整、三年再造及启动“新的再造工程”,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此时的招商局已是涅槃重生的“火凤凰”,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对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招商局见事较早,行动也较果断。在2008年初的集团工作会议上,即要求集团全年的投资计划与业务安排要保持适当的弹性。在2009年初召开的集团工作会议上,招商局又进一步提出了“一扛二看三抓”的总体应对策略。

  具体而言,招商局采取的应对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控制投资。金融海啸发生后,招商局当即决定,原则上投资仅限于在建、续建项目,停止一般性新建项目,严格控制计划外投资。2008年,集团资本支出145.41亿元,较预算减少112.42亿元。2009年集团资本支出66.83亿元,较预算减少19.32亿元,较2008年减少78.58亿元。

  二、积极加大融资力度。在2008年中的高管人员紧急会议后,招商局为应对可能的流动性紧缺,加快推进了一些筹划中的融资,将一些承诺性贷款额度落实为可提取的贷款,并进一步加大了集团内部资金集中力度。集团手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足以应对各种流动性波动。

  三、审慎管控风险。招商局对各业务体系,特别是银行、证券等高风险业务的可能的风险敞口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同时,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四、大力压缩成本。危机爆发后,招商局下发了关于控制成本的紧急通知,冻结非生产性招聘及缩减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同时,推行了以压缩成本为主的精细化管理。

  五、积极开拓市场。在市场发生重大逆转、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招商局提出了强化市场工作的要求,要求各公司管理重心下移,贴近市场去“看”、去“扛”。并要求要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创新业务与提升服务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各公司为此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虽然有些业务利润下滑,但基本保住了原有的市场份额。

  六、及时地进行了分析与调整。过去一年市场经历了极度的动荡。招商局在此过程中,按照“看”的要求,对市场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也及时地调整了我们的一些策略与举措,如融资的安排、投资的调整、业务的策略等。

  通过采取以上各项应对举措,招商局未出现流动性危机;未有大的风险敞口和风险爆发;未有大幅度的利润下滑。

  招商局这艘巨轮安然驶过“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今正在迎接“后危机时代”的挑战。


专题链接: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考核优秀企业专题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