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展情况
2005年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展情况
文章来源:国资委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06-01-13
2005年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一年,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国资委和广大国有企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国有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5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312.9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6276.5亿元,同比增长27.9%。到12月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5%;净资产4.6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008户企业,1-11月实现销售收入27953.8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利润1318.7亿元,同比增长10.6%。到11月底,资产总额61168.4亿元,同比增长13.3%;净资产23367.1亿元,同比增长7.7%。
在过去的一年里,各级国资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各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积极进展。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保值增值责任进一步落实。
各级国资委在健全机构的同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监管,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各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推进了市(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建,浙江、江西等地还探索了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方式。各级国资委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监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发布了企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评估、产权无偿划转等20多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省(区、市)国资委自组建以来,制定了700多件规范性文件。湖南、上海、辽宁、河北、江西和湖北六个省(市)国资委开展了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各级国资委还认真开展了“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规范工作加快推进。国务院国资委与全部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初步建立起了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测算公布了2004年度考核结果并严格兑现了奖惩,对中央企业薪酬分配制度进行了初步规范。各地国资委加强了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有24个省(区、市)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实行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还实施了任期经营业绩考核。
国有资产监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完善了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体系,强化了财务预决算、财务动态监测等基础管理工作,加强了对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监督管理,研究探索了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加大了财务决算审计监督工作力度。各地国资委普遍加强了对所出资企业的财务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健全了财务快报工作体系,加强了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转让、处置、资产评估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大部分省(区、市)国资委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各地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国务院国资委,建立了全国国有企业资产统计工作体系。
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加强了国有资本权益和国有资产安全情况的重点检查,监督检查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各地普遍加强了监事会工作。广东省积极探索建立监事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山东省同时向企业派出了监事会和财务总监,加强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
各地加强了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与探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市对所出资企业的收益收缴已全面推开并顺利完成。一些地方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各地还普遍加强了对重大课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各省(区、市)国资委开展了329项重大课题研究,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国有企业重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务院国资委确认公布了96家中央企业的主营业务,完成了9组18家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中央企业户数已减少到169家。按照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主要业务板块,研究提出了中央企业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各省(区、市)国资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所出资企业的实际,研究制定了本地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和政策措施,推动了地方国有企业的重组调整。
立足于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各地采取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等多种措施,培育发展了一批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上海市以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为目标,推进了一批产业类控股公司的改革重组,目前85.8%的国有资本集中在重要支柱产业和处于全国行业排头兵地位的商贸服务企业。山西省围绕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湖北省围绕汽车、钢铁、光纤等重点产业,做强做大一批优势企业。四川省把长虹、五粮液等大企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加强与中央企业的联合,促进了地方国有经济的发展。
立足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各地普遍加强了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和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工作。重庆、云南、湖北等省市探索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企业重组和债务重组,积极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协调,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各地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加大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的力度,加快了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
立足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负担,各地加快推进了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以及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截至2005年9月,各地和中央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987家,涉及改制企业3247家,涉及富余人员81万人。河北省国资委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提前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2004-2005年辅业改制的总目标。安徽省实行自费改革,90%以上的省属工业企业所办中小学与所在地方政府签订了移交协议。
(三)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
各地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立足于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神华能源、东风股份、中国远洋、中化化肥、华电国际、中材国际以及中石油股份、宝钢股份等一批中央企业控股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增发股票。各地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徽99.4%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取得进展。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健全董事会的试点,去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相继建立和完善了董事会。各地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江苏、河北等地明确提出,企业经营管理层除总经理外,原则上不进董事会,并在一些企业开展建立外部董事制度试点,减少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重叠。
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国务院国资委组织25家中央企业完成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实现了由公开招聘副职到正职的突破。各地国资委组织所出资企业加大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力度。北京市在25家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董事会依法聘任经营管理层,在20家企业完成了28名经理层成员的内部竞聘和公开招聘,并对市场化选用的经营管理者实行身份社会化、责任契约化、收入显性化管理。
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各级国资委按照股权分置改革有关文件的要求,抓紧开展了相关制度研究、重大问题调研、舆论引导、工作布置和组织等一系列工作,为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到2005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启动或完成了15批361家公司的股改工作,其中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84家,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46家。
(四)国有产权有序流转,国有企业改制进一步规范。
各级国资委认真按照96号文、3号令和《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等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行了专项督查,并联合有关部委对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检查作出了部署。各地国资委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监督检查,整合产权交易机构,探索建立专职监管人员定期报告制度、例会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国有资产评估结果公示制度,使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程序更加规范,信息更加透明,交易更加公平,推动了国有产权有序流转,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据统计,2005年,京津沪3家产权交易机构转让企业国有产权3622宗,成交金额1080亿元,与资产评估值相比增加64.7亿元,平均升值6.4%。
(五)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成效,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各地党委的安排,各地国资委和国有企业陆续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体现;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国资委和国有企业的广大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在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些地方在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党建工作新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为加快推进改革,大部分地区党委、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下发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做出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很多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国有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加强指导,有力地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仅仅是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经营困难,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既充分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足够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把今年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摘自《李荣融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