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 > 正文
王勇在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规划发展局  发布时间:2011-06-15

——在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王 勇

(2011年4月28日)


  这次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商务部陈健副部长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就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黄丹华同志的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中央企业“十一五”期间“走出去”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我都同意。下面,我重点强调几个问题。

  一、树立国际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张德江副总理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引用一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他说,作为一名中央企业的负责人,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要注意研究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形势,只有这样的眼界才能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我们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必须要有世界眼光,树立国际视野。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国际竞争使任何企业都成为全球化生产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产业和现代运输业迅猛发展,生产要素、技术、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商业行为的国际化日益突出,全球经济更趋一体化。对此,马克思早就作了精辟的预见,“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树立国际视野,不仅仅是“走出去”的企业,即使是完全在国内经营,也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家门口就有国际化带来的竞争。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数都在国内合资设厂,销售产品,所以说每个企业都回避不了国际化竞争。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看,我国作为和平崛起的大国,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将从大规模吸引外资转向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国际地位、影响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2.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钢铁、发电量、煤炭等生产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资源和市场约束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需要有更充足的能源资源保障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来保证。

  从企业发展的规律看,只有推进国际化战略,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跨国公司的历史经验证明,全球化背景下大企业必须立足全球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沃尔玛用卫星和计算机系统管理着14个国家6000多个商场和10万多家供应商,2010年的销售收入超过400亿美元。GE公司在杰克•韦尔奇时代并购了很多家公司,市值从130亿美元上升到5600亿美元。很多跨国企业通过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组织研发、制造和销售;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有效利用智力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利用创新成果,最终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企业寄予了厚望。从最初提出发展30-5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都体现了国家对中央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发挥国家队作用的殷切希望和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加快“走出去”步伐,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央企业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也是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选择。中央企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拼搏进取精神,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谋划得更长久,用全球视野来引领企业发展。

  二、立足企业实际,发挥比较优势

  近年来,中央企业积极贯彻实施党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企业在保障我国重要能源资源供给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带动国内设备、技术、劳务进入国际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还相对较低,企业的资产规模、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赢利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呈现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特点。一些世界著名企业都在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改善经营模式,加快兼并重组,提升竞争力。这对中央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企业所处的行业各有不同,发展的阶段差异很大,竞争能力各有千秋。立足中央企业发展实际,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做到“准确定位、发挥优势、量力而行”。

  准确定位,就是要在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中把握“走出去”的定位。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企业发展阶段,明确不同阶段“走出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要统筹做好国内外业务规划布局,合理安排境内外项目,在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保障。要把企业国际化经营规划与国家“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密切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深入分析国家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和国际化进程的阶段性特点,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走出去”中实现有效结合。真正做到科学运筹、趋利避害,积极稳妥地推进“走出去”战略。

  发挥优势,就是在“走出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仅仅依靠资本和廉价劳动力,是不可持续的,根本上要靠技术、靠管理、靠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必须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的优势,寻找能够发挥优势的市场,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科技和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握同行业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动态,灵敏调整企业策略,提高国际化战略的前瞻性,不断发展培育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量力而行,就是要克服浮躁情绪,防止“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防止哗众取宠,盲目对外投资,在“走出去”上“刮一阵风”,搞“洋跃进”。要客观理性,按照企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办事。当前,我们强调“走出去”,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产品,都必须“走出去”,企业必须首先将自己的主业做强做优,基础打牢了,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赢得先机,站稳脚跟。

  三、加强“走出去”管理,防范控制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央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跨国经营日渐增多。应该说,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更好地推进国际化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刚才我看了企业交流材料,都很好,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些企业也交了不少“学费”,有些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对境外资产的监管。这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随着“走出去”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中央企业必须加强对“走出去”的管理,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要在“抓基础、强管理、控风险”九个字上下功夫。

  抓基础,就是要抓好“走出去”的基础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对“走出去”工作的组织领导,纳入领导班子议事日程,统一研究、统一部署。主要领导要加强学习、掌握必要的国际化经营知识,切实负起工作责任。要加强对“走出去”形势的研判,加强对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宗教、法律、风俗文化等的研究,特别是高危地区形势的研判。要建立健全境外资产、产权、投资等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境外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强管理,就是要加强境外企业的日常管理。要结合国际化经营的新特点,从强化总部管理职能、消除体制性障碍、优化集团管控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着手,加强对海外子企业重大财务事项、高风险业务监控,逐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强化集团总部对海外子企业的管控。我们在境外子企业的管控方面交了不少学费,要切实提高国际化经营的管控水平。要加强对境外项目运营的监控,选派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强的管理人员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境外项目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控风险,就是要切实做好风险防控。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和完善境外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加强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防控的同时,特别要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从这次利比亚大规模撤离人员行动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方面都制定了非常完善的预案,发生危机时启动预案,不仅有序撤出自己的员工,还帮助其他企业和留学生等顺利撤离,并且境外资产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保全,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也有一些企业境外管理基础工作还很薄弱,如境外人员资料、技术档案、财务合同等都没有及时备份,不仅增加了撤离工作的组织难度,也为今后索赔造成困难,同时对分包商和劳务人员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从制度上进行完善。

  四、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

  “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资金、管理、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通过多年的国际化经营实践,中央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很多同志长期在海外工作,熟悉当地法律,了解当地民情,具备管理海外企业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我们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宝贵财富。但客观地说,中央企业适应国际化经营要求的人才队伍,尤其是海外经营管理人才,还非常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最突出问题。很多企业反映,不是没有好项目,而是缺乏有经验、懂管理、可以胜任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一些同志形象地讲国际化人才有多少,“走出去”的市场就有多大。很多企业提出,一些好的项目因选派不出合适的人,不得不放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

  要加强中长期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实施中长期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跨国公司合作、境外研修等多种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外经营环境和国际商业规则的人才。加强境内外人才交流,选派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的年轻人到境外重要项目、关键岗位进行锻炼,选派境外员工回来锻炼,真正把员工队伍素质提高到国际水平。中央企业内部也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挂职锻炼,有需要的企业可以选派一些优秀干部到国际化经营程度比较高的中央企业海外公司去挂职交流。国资委将努力创造好的条件,探索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企业间干部交流挂职机制。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把一流人才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提高领导班子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要创新选人用人体制机制。按照国际化经营要求和国际惯例,突破传统的选人用人理念,培育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对“走出去”企业的人才选拔,要充分考虑忠诚品质、团队精神、创新激情、发展潜力和学习能力,大力推进市场化、契约化、任期化。在选人上要有全球视野,不苛求全面,要取其所长;在用人上发挥其特长,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赋予其与职责相符的足够的权力;要积极探索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海外员工的积极性。

  要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和关怀长期在国外工作的职工,使用上要国内外统筹安排,一些优秀的同志要提拔到重要岗位,积极创造条件为在国外环境艰苦地区工作的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很多同志在国外呆的时间很长,环境和条件也很艰苦,有的年轻同志小孩出生了都不能回来,家人不能团聚。对这些长期在境外工作的同志,要切实解决他们家人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吸引、用好人才,逐渐在帅、将、兵各个层面,都形成与国际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实施国际化经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五、坚持合作共赢,履行社会责任

  中央企业“走出去”,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积极关注并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追求企业、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要通过真诚合作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赢得所在国政府和人民、合作方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尊重,构建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和谐关系。

  要坚持合作共赢。通过国际化经营模式创新,实现价值共享,多方共赢。要深入分析新产业发展、新业务模式的特点,以全球视野统筹谋划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的产业链,发挥中央企业在资本、技术、品牌、信誉、渠道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国内和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以互利互惠为原则,谋划灵活多样的海外投资方式、合作模式,不能过分强调独资、绝对控股,可以采取参股和少量持股等更容易被当地接受的方式,通过与其他跨国公司合作,或深化与东道国政企合作,加快本土化进程。要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广泛利用政府框架下一揽子项目、投资基础设施换资源等方式,积极拓展合资合作领域。

  要模范履行社会责任。在海外业务中,要模范遵守所在国法律,坚持诚信经营,尊重所在国习俗,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当地环境,抓好安全生产,维护当地员工权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力所能及地支持所在国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与所在国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方的沟通,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发布本企业在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责任报告。努力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来培育和发展企业的软实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经营的和谐环境,树立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国际形象。

  要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企业“走出去”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提高跨文化的协同管理能力,促进不同文化的有效沟通和融合,努力促进所在国政府、员工、消费者对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的认同。同时,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引导所在国认同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和多种不同文化的有效融合。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描绘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蓝图,党和国家对中央企业寄予厚望。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