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坚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国之路
人民日报:坚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国之路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09-23
作者:王 勇 支树平
金秋9月,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资委等10个部门联合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围绕“建设质量强国、共创美好生活”主题,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增强质量意识、维护质量安全、提升质量水平、享受质量成果,坚定地走质量强企、质量强国之路。
一、质量强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坚定地走质量强国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首先,走质量强国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突出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包含着质量、效益、安全、环保、民生、资源等丰富内涵,而质量又与效益、安全、环保、民生等密切相关。“好”字当头,必然要求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这其中释放的信号也是要重视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好”,谈不上“强”。不重视质量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其次,走质量强国之路,对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服务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有些产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据专家分析和估算,我国制造业质量直接损失每年超过1700亿元,浪费了大量资源,消耗了大量能源,更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提升质量就是最大的节约和环保,维护质量安全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走质量强国之路,体现了国际质量发展的规律。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都把质量振兴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实施。上世纪50年代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质量政策;60年代日本提出质量救国战略;70年代韩国实施质量赶超计划;80年代美国制定《质量提高促进法》,都促进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各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更是靠质量;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打的也是质量战。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遵循国际质量发展的规律,把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以质取胜”的路子。
第四,走质量强国之路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都明确讲过“质量第一”的话。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张德江副总理指出:加强产品质量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任务。王岐山副总理指出“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走质量强国之路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对质量工作有很高的期盼。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共有232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出了15份建议或提案。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唤,为我们走质量强国之路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为我们走质量强国之路奠定了稳健的经济技术基础。经过多年来的质量实践,中国特色的质检工作体系已经建立,质检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各级政府抓质量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全国有25个省份提出质量兴(强)省战略,为走质量强国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二、质量强企: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质量兴则企业兴,企业强则国家强。质量强企是质量强国的基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建设质量强国必须从质量强企做起。
质量强企,根本在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产品质量,主体在企业;质量出问题,根子也在企业。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当前,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是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少数世界知名企业也曾因质量问题导致企业危机。我们的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责任机制,形成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良好氛围。企业必须讲责任、讲诚信、讲良心,做到信誉重于效益、质量重于数量。
质量强企,关键在于严格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都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来实现。对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检验、缺陷召回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关键点控制。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成果转化,注重成果的标准化、专利化,积极应用新技术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企业要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注、跟踪和应对,加强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等基础管理,积极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质量竞争力。
质量强企,重点在于发挥中央企业的质量引领示范作用。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多年来,中央企业在质量工作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质量文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中国兵器集团的不接受、不生产、不流转不合格品的“三不”质量目标管理,中国航空集团严格执行“挂账销号、问题归零”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中粮集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追溯系统质量管理理念等,是具有中国特色质量管理的宝贵财富。2011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央企业提升质量、做强做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央企业要在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发展中国特色质量文化、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全国企业做出表率和榜样。
三、质量监管: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也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第一,加强质量监管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质量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凝聚合力、整体推进。质量工作必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成为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措施。可喜的是,目前全国已有2600多个市(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13个省份把质量安全指标纳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要通过推进质量强国,不断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推动更多的地方政府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质量统计指标,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努力实现质量水平和地方经济规模水平同步提升。
第二,推动质量监管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质量工作覆盖各行各业、无处不在;质量管理涉及各个环节,无时不有。各个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行好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推动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在资源共享、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方面凝聚合力、通力协作,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监管链条。质检部门是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要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特别是要履行好行政执法的职能,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坚决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第三,落实质量监管要重点抓好制度和体系建设。质量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工作繁杂、涉及面广。抓好质量工作,必须明确重点目标,在质量工作最为关键的几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一要着力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相关法律的制修订步伐,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推动将制假售假犯罪的后果罪改为行为罪,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推进质检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进程。二要着力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用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制度,实现相关部门、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实现“守信便利通行,失信寸步难行”。三要着力完善质量激励机制。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家质量奖,我国有22个省份设立了政府质量奖,有力促进了质量水平提升。我们要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创建优秀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发挥质量标杆示范作用。四要着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市场准入,严格生产企业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始终保持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严厉惩处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严防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四、质量发展: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质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质量好,人人受益;质量不好,人人受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心质量、维护质量、发展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坚定地走质量强企、质量强国之路,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质量的建设者、发展者和推动者。从50年代创造的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核心内容的“鞍钢宪法”,到60年代大庆油田“好字当头、自觉从严、质量第一”的要求;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到90年代引进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再到新世纪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每一次质量进步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说,我国质量提升的历程,就是人民群众推动质量管理不断创新、质量实践持续改进的过程。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少数地方和行业忽视了群众性质量活动的开展,表现为重专家、轻群众,重规模数量、轻质量效益,影响了群众开展质量创新的积极性。面对质量安全的新形势,仍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促进形成“质量关系人人,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环境。
坚定地走质量强企、质量强国之路,必须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舆论是行动的先导,宣传是推动工作的手段。通过加强质量宣传,引导全社会准确研判质量形势,增强质量信心,共推质量发展。要加强对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常识、质量典型的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质量、重视质量。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让人民群众对质量问题有地方诉说,对质量工作有平台交流。对重视质量、发展质量的,要给力支持、鼓劲加油。对忽视质量、漠视质量,甚至践踏质量的,要敢于曝光、无情揭露,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
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博士提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展望今后五年、十年乃至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为质量而战,是我们的共同使命和历史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定地走质量强企、质量强国之路,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王勇为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支树平为国家质检总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