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用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升级
解放日报:用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升级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29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的当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理应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重要抓手。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出打造能源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明确国有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将数字经济等要素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柱。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推动数字化的进程中,也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区块链、分布式能源管理及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积极应用到能源生产、输送、交易、消费及监管等各个环节。国际能源署预测,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使油气生产成本降低10%至20%,并有望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弃电率降至1.6%,从而到2040年减少3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碳排放数据
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加速供给端节能减排——
我国降碳主要举措包括“提能效、降能耗”“能源替代”和“碳移除”三个方面。其中,“提能效、降能耗”是首要举措,即建筑、交通、工业、电力等高排放企业需要进行绿色升级。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效率的提升。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高耗能企业进行生产方式变革,引入数字化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的精准性,进而在提升高耗能企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例如,对哈尔滨市政供暖存在的供暖不均、能源过度消耗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过度排放等问题,有关企业提供一整套“智慧供热”方案,基于数据分析、算法建模能力等,构建了一个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供热智能体”。数据显示,一个供暖季可节约标准煤约5193吨,减少碳排放约3397吨。
数字化转型推动生活方式变革,减少消费端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全产业链的节能减排基础上。当前,产业链终端的消费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因此,除了在供给端主动进行节能减排,还需要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进一步推动低碳消费,并倒逼供给端节能减排。
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还在改变传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正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低碳消费、低碳生活行列。
一方面,共享出行、无人驾驶、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直接降低了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
另一方面,数字化使消费行为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得以量化。通过智能设备,人们可以直观监控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个人消费过程中被量化的碳排放数据,也为企业和政府部门设计相关激励机制提供了便利。
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治理变革,实现城市生活场景节能减排——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最大应用场景在于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终实现也依赖于各种城市生活场景的节能减排。实现城市整体绿色转型,需要基于碳排放数据的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数字化转型催生了数据这一全新的生产要素。城市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将数字化植入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之中,建立以污染数据、交通数据等多种数据为基础的“城市数字大脑”。通过各种城市生活场景碳排放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可视化分析,提升城市资源使用效率,为居民带来便捷与高效,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全产业链全生活场景节能减排
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全生活场景节能减排。下一步,可从公众意识提升、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和应用场景搭建等层面抓好工作。
第一,构建个人碳账户,提升公众绿色低碳意识。
提升公众绿色低碳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节能减排,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任务。可探索建立碳数据标准体系和碳数据安全机制,积极构建公众碳排放相关数据平台,基于统一标准对节能减排行为进行量化,构建能够实现行为记录、量化核证等功能的个人碳账本。
第二,注重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融合创新。
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可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我国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发展方面有系统规划,也投入了不少资源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新能源产业建设。但客观而言,在产业应用和政策激励等方面,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还没有完全联通。
下一步,要构建协同、开放式创新网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融合创新,加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污染控制、循环再生等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借助数字技术推动零碳技术研发、实验和推广;要推动绿色技术、数字技术融合研究,加强投资引导;要以碳达峰、碳中和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调整,培养一批熟悉数字技术、了解绿色技术的融合型人才。
第三,利用金融科技精准助力绿色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精准助力。如果想做好绿色金融、碳市场,需要建立一套有关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中的参数、指标体系及计量、测算的框架,以此来助力各项任务规划和投资引导。
下一步,要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为客户筛选、投资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金融机构准确锁定真正的“绿色”企业。
第四,搭建多层次“双碳”应用场景。
在企业层面,可细化实施补贴核心高耗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建筑、交通、工业、电力等行业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示范数字化企业。
在园区层面,可推动一批数字技术巨头进驻,在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与传统高耗能企业展开全面合作。
在城区层面,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形成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监测数字化体系,对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实现各类碳数据动态关联共享、标准化、即时化。
可进一步依托“城市数字大脑”,利用精准映射、虚实融合、模拟仿真等核心能力,实时跟踪评估交通、工业和生活等多种场景下的城市碳排放情况,实现城市碳排放超标自动发现、碳排放足迹追踪回溯和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责任编辑: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