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 > 正文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文章来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9-10-08

编者按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42人中,有多位国企人的身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即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联合国资小新推出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第三篇《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隐“功”埋名三十年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10个月不在家。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他生活简单随性,出去理发都嫌麻烦。后来,我买了理发工具学会理发,给他剪了几十年。”李世英说。

攻坚克难铸重器

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

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

美国为建造同类型核潜艇,先是建了一艘常规动力水滴型潜艇,后把核动力装到水滴型潜艇上。

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我们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会日夜不停地计算。”黄旭华回忆说。

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

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黄旭华团队一步到位,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研制出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

克己奉献乐其中

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美国曾有一艘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这场灾难悲剧被写进了人类历史。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开展极限深潜试验,并没有绝对的安全保证。我总担心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为了稳定大家情绪,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深潜。”黄旭华说。

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

“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嗒”的声音,惊心动魄。

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在此深度,核潜艇的耐压性和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

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了!黄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中船重工》记者专访黄旭华

记者:获得“共和国勋章”,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黄旭华:到现在我仍然非常激动,能够荣获“共和国勋章”,我深感荣幸。核潜艇是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整个科研生产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是属于大家的,这是国家对核潜艇事业的高度肯定。

记者:您从何时下决心一辈子从事核潜艇事业的?

黄旭华:就是国家的需要。我在学校学习的是造民船,这和核潜艇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民船很多技术是开放的,但是潜艇技术,尤其是核潜艇技术,都是封闭的。能够从事这份事业,为国家服务,我非常激动,我要求自己鞠躬尽瘁也要和大家一道干成这个事。

记者: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让您面对重重困难仍然不屈不挠,一直坚守核潜艇事业的?

黄旭华:我觉得,做科研就要有一股精气神。当年,没有人见过核潜艇,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两眼一抹黑,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千千万万名和我一样满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科研人员投身到核潜艇事业中。我有幸全程参与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事业,“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核潜艇事业是国防事业发展的缩影,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个飞跃是非常感人的。我和无数军工战线上的人一样,为祖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的历史性变革而骄傲,也为自己是一名国防建设的老兵而自豪。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记者:您作为集团公司科研战线上的老前辈,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有什么要叮嘱的?

黄旭华:我是集体当中的一分子,希望通过我和同事们的故事把核潜艇人的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学习和继承当年第一代核潜艇人艰苦奋斗、毕生奉献的精神。现在我就是啦啦队的队长,给大家鼓劲。希望年轻人碰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仍然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决心,能够认准目标不放弃,接续奋斗、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晓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