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概况  >  委内直属机构  >  新闻中心  >  中心发布 > 正文
【一带一路新国企】⑯“核”力强国 擦亮“一带一路”新名片

    发布时间:2018-09-10

在深圳市区的70公里外,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核电站依偎在大亚湾的怀抱里,这里风景如画、至美绝伦,却每年为香港提供了四分之一的社会用电,这里就是大亚湾核电站,也是研发“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的摇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有关“华龙一号”的一大批合作项目陆续启动。

9月4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天涯共此时——“一带一路”大型新闻活动走进了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深入大亚湾核电基地,揭开“华龙一号”享誉世界、中国核电弯道超车的秘密。

从“跟跑”到“领跑” 筑起核电强国梦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不仅是我国核电集成创新的集大成者,也是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其安全性与国际主流三代技术一致,但经济上更具有竞争力,目前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并正在走向世界。

然而在30年前,我国却连建设核电站用的水泥、沙子等建材都要依赖进口,设备国产化率只有1%。据中广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郭宗林介绍,当时大亚湾里的专家村住着几百户外国人,几乎成为国内除使馆区以外外国人最多的地方。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中广核的核电工作者们不断研究、探索,将“工匠精神”铭记于心,试过许多个“第一次”之后,终于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这是一条锲而不舍、承载了几代核电人梦想的创新之路。在大亚湾核电基地,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在模拟控制室内聚精会神的进行演练,并随时模拟执行紧急预案等活动。

图为大亚湾核电站模拟控制室。 (国资委新闻中心 马语谦摄)

截至目前,“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3号机组顺利完成穹顶吊装,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4号机组核岛钢衬里第7层筒体正进行施工;常规岛及辅助厂房工程建设均按照计划推进;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汽轮发电机组等核心设备制造进展正常,设备国产化率已达86.7%。

2016年,中英法三国核电代表共同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的一系列协议,其中布拉德维尔B项目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并以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为参考电站,这标志着中国核电正式挺进世界老牌核电强国——英国,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我国已从核电的门外汉,变成了核电技术、装备的输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华龙一号”描绘出了我国核电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的“强国梦”。

讲效率更重安全 开启核电新征程

“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包括核电站设计、建造、运营管理和培训的整套体系,在安全管理上,每个环节都上升到新的高度,相较于第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至少提高了一个量级。“华龙一号”采取三个安全系列实体隔离设计,等于直接为核电站套上了三层“铠甲”。

图为大亚湾核电站。(中广核 供图)

这三层“铠甲”既能隔绝放射线,又能抵抗高温高压;完全密封,阻止放射性物质从一回路系统外逸到环境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一层,一关把一关。同时,还设置了极强的智能安全防御系统,遇到威胁时会采取自救措施,不管哪一关出问题,都会启动自我保护,确保不被破坏。据设计人员介绍,这样完善的事故应急体系和多道屏障的保护,可以使核电站抵御类似商用大飞机撞击的意外攻击,厂区可承受不低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地震震级。

“华龙一号”创造性地将能动技术与非能动技术结合使用,避免了采用单一技术的缺陷,既能够发挥能动技术效率高、设备成熟的长处,又能够发挥非能动系统在应对全厂断电事故时不需要持续电源供应的优点,彻底将核电风险拒之门外。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电建造国,也是近30年来唯一未中断核电建设的国家,我国的核电产业链日趋成熟,具有丰富的研发、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及维修的经验,有雄厚的人才基础。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拟使用在布拉德韦尔B项目的“华龙一号”,已进入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的第二阶段审查工作,预计年内将进入第三阶段审查。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华龙一号”这张崭新的国家名片,不仅能逆风翻盘,实现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更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使“华龙一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充分运用,源源不断向世界输送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国资委新闻中心 马语谦)

点击图片 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晓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