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的日与夜——中央企业抢险排涝战斗侧记
洞庭湖畔的日与夜——中央企业抢险排涝战斗侧记
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2
连日来,华容洞庭湖大堤牵动着人们的心。
7月5日下午,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团北村附近的洞庭湖大堤被肆虐的洪水撕开,决口迅速扩大。
险情发生后,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迅速部署,要求电网、通信、能源、建筑类中央企业按照应急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统筹安排,积极投入防汛救灾抢险工作,要求有关中央企业发挥好专业救援队伍的人员、装备和技术优势,勇于承担抢险救援工作任务。
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场!经过50多小时昼夜奋战,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成功合龙,积水排涝工作随即展开。
救援、堵口、抢险、排涝,中央企业抢险救援力量迅速向决口汇集,以硬核实力履行初心使命,全力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洞庭湖畔的这场会战,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整个夜晚,长长的大堤被灯光点亮
封堵堤坝决口,块石必不可少。二百多米的决口,最少也需要填埋石渣料10万方。
但洞庭湖大堤决口周边区域几乎没有山石,数量如此之多的大型石料从哪里来,又如何运送到现场?
答案就在连日来洞庭湖大堤上来来往往的一辆辆运输车上。
大堤上气温高达34、35摄氏度,紫外线强烈。到了夜晚,更有蚊虫飞舞,但随处看到的是安能、武警、公安、民兵、消防、民间救援队奔波忙碌的身影。大家只为同一个目标——尽早封堵决口。
决口封堵作业决战犹酣,300余名中国安能战士仿佛堤坝之上的“永动机”:机械轰鸣不停、履带转动不停、石料倾倒不停……
“为了加快进度,从6日晚上起,我们增加水上抛投作业,采用大型驳船运输大块石,并在船上布置皮带输送机、驳船底开口进行抛投石料,平堵戗堤。”中国安能技术专家张轩庄说。整个夜晚,工程车辆的大灯、运输物料的卡车尾灯、大功率应急照明灯点亮了长长的大堤。
“不分白天黑夜,顶着烈日酷暑,一仗接着一仗打。”中国安能总工程师张利荣说,参战人员都是刚刚完成平江抗洪抢险任务,还没坐下来歇口气,又第一时间赶赴华容。
作为本次救援任务的主力,中国安能充分发挥应急力量、技术、装备、指挥优势,承担了处置方案编制、水下侦察勘测、现场指挥调度和决口封堵4大核心任务,历经68小时连续作战,累计封堵决口226米、填筑石料5.55万立方米,于7月8日22时33分,提前13小时成功封堵合龙。
作为应急救援国家队、专业队,中国安能充分发挥先进装备优势,针对水流湍急、水下地形不明等复杂情况,引入多波束测深系统、水下测绘艇、激光照准仪、无人机照明系统等高科技救援装备,形成了三维水下地形图;并首次采用水上抛投、水陆并进的方式,是重大决口封堵战法的一次创新和成功检验。
堵口的后方战场,也在分秒必争地忙碌着。
在距离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团北村30多公里外的一处采石场,负责爆破块石的中国能建易普力公司人员24小时不间断作业,高峰期每五分钟就有一辆满载40吨石块的运输车从这里发出,平均每天能为决口前线输送7000到8000吨石料。
中国建材所属湖南汨罗南方新材料、湖南临澧南方新材料、湖南桃源南方新材料连夜调度,对矿区内储备块石进行统筹发运。4天内,22403吨块石源源不断运抵决口封堵现场。
大堤道路狭窄,一次只能进出一辆车,为有序投料,装载块石的运输车在洞庭湖大堤上绵延数公里,司机吃住都在车上。每投料一次,司机一般要等待六七个小时。大家井然有序,无一人抱怨。
保护群众,也要保护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险情当前,群众转移工作至关重要。然而,一位七十岁的村民却拒绝转移,这让参与抢险救援的长沙市蓝天救援队队员、中国建筑青年杨开城捏了把汗。经过了解发现,老人坚持的原因,源自被困的100头家畜——那是老人活下去的希望。
“大爷,我们先带你去安全的地方!请你放心!我们也一定会把你的家畜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杨开城和队友们的苦口婆心下,老人终于同意转移。历时三个多小时,他们最终实现了对老人的承诺,全力保障了老人的财产安全。
“谢谢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更保住了我的100头家畜呀!”老人双手合十连声感谢。
华容县之前,杨开城还参与了长沙暴雨救援、平江防汛救灾,和队友们累计转移受困群众2000余人。“我以前是军人,现在是央企职工,无论哪个身份,在危急时刻,我都必须冲在前。”杨开城说。
坚守岗位,也是守护我们的家乡
33岁的杨文志家住岳阳华容县团洲乡团新村,他既是团洲乡防汛巡堤队队员,也是中国电信装维人员。
7月5日下午,得知堤坝管涌后,杨文志第一时间向中国电信湖南华容分公司上报险情。在得知决口即将扩大时,他毫不犹豫转身向团洲垸内通信机房跑去,抢救设备,并就地成为抢险现场应急通信队伍的一员。
在抢险现场,中国电信带来了一系列“黑科技”装备:布设应急通信车,开通应急通信基站,让决口封堵现场能够实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开通天通智能调度平台,实现灾区“一张图”可视化指挥调度,确保精准、实时掌握华容县及周边地区卫星电话使用情况,提升应急指挥处突效率;通过处理哨兵、高分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并生成SAR影像对湖南岳阳市湖泊、河流进行持续监测,时刻关注汛期内水面变化情况;网络监控部门24小时监测卫星网络运行,确保卫星通信资源随需调度,确保紧急情况时的快速响应……
通信基站需要24小时值守发电,为了确保通信畅通,杨文志和队员们全力以赴,吃住在堤。“我家的房子和稻田就在身后不远,但已经完全看不见踪影。”家乡受灾让杨文志夜不能寐,坚守岗位更是职责所在。
1996年,团洲垸曾发生决口,给年仅5岁的杨文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当时就在这个大堤等待救援,现在终于轮到我为家乡做点什么了。”盛夏的洞庭湖畔虫鸣鸟唱,但对于在大堤上工作生活的抢险人员来说,却是蚊虫叮咬、阳光暴晒,但他们从不喊累。
“我家有母亲、老婆和两个孩子,他们在冲锋舟接走后,我只通过手机视频见过面。”杨文志说,目前家人已经被安顿在岳母家,他通过自己架设的通信设施,得知家人平安抵达的消息后,那颗悬着的心已经放下。
增援排涝,仅用十分钟便登车出发
“一二、一二……起!”在团洲垸团东排水点,脸庞胳膊已被晒得爆皮、双眼熬得通红的中国铁建旗下中铁十七局陈政琦和队友们正紧咬牙关,从齐胸深的积水和淤泥中,抬起近半米粗的排水管。瞬间,汹涌的水流撑起了水管,奔流向堤外的洞庭湖。
陈政琦(右一)和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十七局太原队队友一起放置水泵
7月8日22时,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大堤决口封堵完成,抗洪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团洲垸内滞留有约2.1亿立方米水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险情仍未解除。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组织部署,从多省份调派排涝力量实施跨省区增援,执行积水排涝任务。
7月8日18时33分,作为全国8支国家级专业隧道抢险救援队之一的中铁十七局抢险救援队接到指令,火速集结35名队员,出动指挥车、排水车等10台套大型救援设备,连夜从太原基地出发,驱车1040公里赶赴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乡团东村执行抢险任务,成为国家调派排涝力量跨省增援中第一支进入湖南的外省专业救援队。
从接警到出发,仅用时17分钟。
出发前集合
同样的“基建狂魔”,同样的“中国速度”——7月10日9点40分,在接到出警指令后,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共出动队员61名,救援车辆16辆,携带救援装备151台(套),仅用10分钟,便登车出发。
救援装备装车
对于许多抢险救援人员来说,这次的经历尤其难忘。
7月10日,是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煤榆林队员工杭江涛28岁生日。与以往生日不同,今年他的生日是在冒雨驱车、日夜兼程赶赴湖南排涝救援的路途中度过的。奔袭1300多公里,他与20名队员次日到达后,便即刻展开排涝工作。
今年30岁的董清卓,是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的一名青年队员。接到驰援华容团洲垸排涝指令时,他刚刚结束在广西桂林、贵州镇远的抗洪抢险任务,从一线返回贵阳。这时,他的衣服洗了还没晾干,也正是这时候,董清卓的妻子病重住院。面对肩上的责任,董清卓安尽力安顿好家中事务后,仍然选择奔赴排涝抢险一线。“我们救援队一不怕苦,二不怕脏,只想争分夺秒完成排涝任务,早点恢复洞庭湖畔的美丽家园。”董清卓说。
华容县星夜排涝
科技救援,装备“利器”提升救灾硬实力
科技装备“利器”是提升排涝效率的有力保障。
“结合本次排涝任务,我们出动了3辆排水车,包括迪沃4000型2辆、迪沃2050型1辆,排水能力超过1万立方米每小时,排涝能力目前处于业界第一梯队,在本次救援队伍中位居前列。”陈政琦说。
“排水车搭载便携式水泵,重量轻、便捷、易于安装,1人就可以下水操作,较传统水泵节约一半下水时间。”聊到救援装备特性,他如数家珍。
此次救援,新兴际华集团派出的5000立方米排涝车、3000立方米吊臂式大流量远程供排水车、自卸式加油车等装备,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排涝现场道路较窄、车辆较多,交通拥挤,排涝设备油料补给极为不便时,新兴际华队携带的自主研发自卸式加油车,最大燃油容量可达3000升,犹如一个移动加油站,为现场各类装备提供移动式加油服务。
自卸式加油车
吊臂式大流量远程供排水车,每小时可排涝3000立方米,供排水距离大于6000米,直臂吊最大额定起重量4000公斤,直臂有效工作半径17米,最远端最大额定起重量500公斤。当受地形影响无法开展作业时,作为既可实现远程供水、排涝又可执行起重作业的救援装备,它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吊臂式大流量远程供排水车
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战胜困难、守护家园。
愿所有驰援一线的人,都能早日平安归来!
【责任编辑:李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