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文章来源:国资委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06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全局高度,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对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广核集团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和“走出去”的排头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大势,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之路,为全球核电及清洁能源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取得长足进展。
目前,中广核形成了以核电、核燃料、新能源、核技术四大产业板块为基础,外加生物天然气、节能环保等新业务组成的“4+X”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集团控股在运清洁电力装机约5600万千瓦,其中在运核电机组24台,在运核电装机2714万千瓦;在运新能源装机约2900万千瓦,其中境外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规模效益跻身国内行业前列。集团拥有核电、核燃料、新能源、核技术应用四大上市平台,在运在建核电装机3174万千瓦,继续保持国内第一大核电企业、第二大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地位。
中广核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敬畏核安全,用心守护核安全,将安全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形成了以核安全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核安全体制机制保障为基础,以员工能力建设和设备可靠性管理为抓手的纵深安全管理体系,真正将敬畏核安全、守护核安全落到实处。
一是始终注重核安全文化建设。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确立“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三实两基”的良好作风。把核安全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当经济效益、工程进度与核安全发生矛盾时,始终毫不犹豫地坚持安全优先,决不以安全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企业的一切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都以此为决策标准和原则。
二是全方位保障核安全管理落地。要求文化建设要确立核安全文化的核心地位,组织建设要首先明确核安全政策与承诺,体系制度建设要优先落实核安全管理职责,资源分配要优先保证核安全需求,工作安排要首先部署核安全事项,决策要始终遵循保守决策原则,生产管理要优先保证核安全功能和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实施全过程、全产业链、全寿期的安全管理。建立完善规范的程序体系,将核安全管理要求延伸到设备制造商和核电站设计、建造、运营和退役等各环节承包商,加强上下游合作商的能力培育与质量监管,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是形成内外部并行的双重核安全监督体系。在主动接受外部监管机构及评审组织的评估基础上,借鉴国际同行先进经验,在集团层面设立独立的核安监中心,强化核安全独立监督责任,建立了行之有道的双重核安全监督体系。在核电运营领域,持续对标世界一流,选取WANO业绩指标对标,主动请国际权威机构“挑毛病”,在对标中找到差距,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最新安全技术改进,实现了核电运营业绩持续提升,始终保持与国际新技术、新标准接轨。
五是坚持一切按程序办事。2016年,面对新建核电站相继投产、员工队伍新老交替的情形,中广核全面开展“遵守程序,反对违章”专项行动并建立常态机制,着力培养员工认同遵守程序的文化导向和行为方式。凡事都要有章可循,都要按程序规定执行,坚决反对不按程序执行,始终牢牢掌控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2018年,集团的运营业绩持续创优,成熟机组73.5%的WANO(世界核运营者协会)指标进入世界前1/10水平,新机组78.3%WANO指标进入世界前1/4水平,群厂平均能力因子达到92.57%,总体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超过4800天,继续保持并不断刷新全球同类机组世界纪录。近3年,集团投产的宁德4号,防城港1、2号和台山1号机组,从装料开始就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过非计划停机停堆。
201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特别栏目“大国工匠”中,讲述了来自中广核的我国第一代核燃料操作师乔素凯,他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次把事情做好,用心守护核安全”的风采。
每隔18个月,核电站要进行一次换料大修,这是核电站最重要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换,并要对可能破损的核燃料组件进行修复。而且核燃料组件放置在含有硼酸的水池,修复的工作必须在水下完成,稍有不慎修复工作便会失败。
“燃料无小事,做毫无差错的技术能手!”乔素凯始终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并用“不允许毫厘之差”来要求团队所有人苦练操作技能,力求把每步操作做到极致。在燃料组件修复时,他可用4米的长杆完成水下精确值为3.7毫米的操作。面对燃料棒包壳管0.53毫米的壁厚,他可以用自己的手感和经验保证燃料在抽出过程中完好无损。
正是因为心怀对安全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对专业的要求,乔素凯所在团队共为国内20台在运核电机组完成了120多次核燃料装卸任务,创造了连续56000步操作“零”失误的纪录,堪称守护核安全的典范。
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中广核始终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落实国家核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从“跟随者”到“并行者”和“领跑者”的转变。
一是坚持走“引消吸创”道路,实现我国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发展。1987年8月,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开工,开启了核电创新的征程。1994年5月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零”的突破。在大亚湾核电站基础上,中广核经过一系列重大技术改进,包括岭澳一期52项、岭澳二期55项,形成了成熟、安全、经济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品牌CPR1000,实现了我国核电的“四个自主”,即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支撑了我国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发展。
大亚湾核电基地
二是铸就“华龙一号”大国重器,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2010年,面对全球核电技术升级迭代的迫切形势,中广核按照“最优改进,最短时间,最大力度”的要求,部署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型号研发任务。经过短短5年时间,累计投入20多亿元,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与此同时,2013年4月,在国家能源局的部署下,中广核和中核集团进行技术融合,联合打造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目前,中广核“华龙一号”国内示范项目(广西防城港核电站二期工程)稳步推进,英国华龙项目同步积极推进。
正在建设中的华龙一号示范项目防城港3号机组
三是开展“卡脖子”关键设备和技术研发,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简称“DCS”)为例,作为核电站的“神经中枢”,该系统对于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由于技术要求高、研发投入大,长期以来被美国、日本、德国等供应商垄断。为摆脱受制于人局面,中广核从2005 年起启动核级DCS 自主研发,历经多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和睦系统”,并在阳江核电站成功实现首台套应用,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四是打造三代核电全球首堆,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核电工程建设方面,中广核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006年,按照国家部署,引进世界第三代核电技术,建设广东台山核电一期两台EPR(欧洲先进压水堆)机组。台山核电比同样技术型号的芬兰奥尔基洛托3号机组、法国弗拉芒维尔3号机组分别晚4年和2年开工。中广核凭借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创新性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高难度海底隧洞施工、世界最大体积的核岛阀基整体一次浇筑、世界最大汽轮发电机组制造等诸多技术难题,有力保障了工程各阶段目标顺利实现,后来居上成为全球首堆,为全球三代EPR机组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
台山核电项目
五是突出战略引领,建立强大的科研支撑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应用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思路,确立了新型反应堆等重大战略专项,明确13类尖峰计划重点领域,牢牢把握全球核电产业竞争主动权。建设了一支7000人的高素质科研队伍,涌现出一批大国工匠和资深专家。高度重视资源投入,“十三五”自主投入研发费用过百亿元,建成9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累计申请专利5677件,2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国重器“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研发之初,中广核按照国内、国际最新核安全法规要求,明确以“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技术水平”、“走出去”为目标。华龙一号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具有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堆芯损坏频率(CDF)小于10-6/堆·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频率(LRF)小于10-7/堆·年,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
华龙一号是在经过验证的成熟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集成创新,充分依托业已成熟的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和能力,确保研发产品具有可行性,并且节省了研发时间,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均衡,能动和非能动的结合。
研发过程中,相继攻克了多道难关,包括抵御大飞机撞击的双层安全壳研发、实体隔离的安全系统研发、蒸汽发生器以及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研发、自主堆芯设计软件和自主燃料研发等,实现了关键设备及燃料设计的国产化,示范项目设备国产化率可达85%以上。
华龙一号在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18年底,申请相关知识产权2154项,其中申请中国专利1842项,申请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外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271个。
华龙一号的成功是中广核长期以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中广核从引进二代M310技术到推出二代改进型的CPR1000、CPR1000+技术,再到开启三代ACPR1000技术研发,直至成功掌握了华龙一号三代自主技术。在此过程中,中广核的技术能力形成了“研发—建设—反馈—改进”的螺旋式循环,并始终保持与国际新技术、新标准的接轨和同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院士大会上也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广核一直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培育创新文化,优化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创新潜能,汇聚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一是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青年是科研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为激发青年创新活力,集团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给予研发团队必要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为想创新的人“开绿灯”、“卸包袱”,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在科研领域大力实施“青锋计划”,以科研课题为牵引,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员工瞄准核心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目前“青锋计划”部分成果已经得到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达上亿元。在运营领域开展“扬帆计划”,针对企业技术和产品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经评选后,组建项目团队深度研发。目前该计划已产生创新成果110多项,成功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中,为提升核电运营业绩做出了贡献。通过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出了一批尖端领域的核心人才。
二是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我国核电产业整体竞争力。从大亚湾核电站起步,中广核就一直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充分发挥行业领头羊的带动作用,通过核电项目建设牵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我国核电装备国产化与技术升级。集团联合国内核电产业链87家企业成立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通过协作攻关,促进了工艺设计、设备制造、产品鉴定和试验等关键环节技术进步,并在项目设备采购上向国产化设备重点倾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型锻件、核级泵阀等关键设备自主化,带动了包括国内三大动力集团及核电产业链5400多家建设、制造、配套企业共同发展,辐射和带动了整个产业链能力和水平提升。
三是建立灵活高效的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团在科技研发领域建立了科研项目团队式运作、薪酬与科研绩效联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机制,重大科研项目试行“项目制、团队式”运作。组建科研项目团队,提升跨职能、跨领域、跨专业协作效率,形成合力。推行集团型号首席、核心领域技术首席选聘制度,打通科研人才发展通道,并赋予首席专家在相关领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解决重要技术问题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通过设立重点项目研发奖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设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促进成果推广应用。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超过42亿元。通过这些政策,变“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有效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与动力。
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对科研人员特别是核心骨干的正面激励,中广核的总体研发实力持续上升。目前已建设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个省部级和集团级研发平台。依托这些平台,累计申请专利4432件,专利授权2483件,2项专利先后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近三年,还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百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为集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
深化科技研发“三力改革”
中广核研究院作为集团最重要的科技研发平台之一,目前积极推动“三力”改革,即“释放活力、增强动力、提升能力”。同时,聚焦落实四项改革举措,即突破科研体制机制约束,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构建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动力;聚焦战略定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党建工作,加速公司创新发展。
中广核研究院以“物质与精神并重、激励与约束并举、考核与分配关联、业绩与公平并重”为原则,构建“1+3+1”的全面激励体系。
一要用好‘1’个存量,弱化薪酬体系中奖金与职级的关联度,实现奖金分配与业绩贡献强挂钩,鼓励价值创造,适当拉开奖金差距,打消员工职级顾虑,提升员工干事热情和效率。
二要做好‘3’个分类激励,战略科研以战略科研项目重要里程碑考核为基础,加强过程激励和结果奖励,使科研人员能够潜心科研,无后顾之忧;应用研究要以分享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为主,激发科研人员热情,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要以为电厂创造的增量价值为基础实施激励,调动科研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要推动‘1’个中长期激励,积极探索实施股权、项目分红权、岗位分红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广核以国际化为重点优化全球资源布局,迅速打开了核电、天然铀、新能源等三大国际市场,努力成为落实“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力量。
一是牢固树立国际化发展战略。从“十一五”开始,集团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战略,全力推进核电“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开发。集团聚焦“大项目”投资和“大手笔”开发,充分发挥央企的资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借船出海、拼船出海、造船出海等策略,切实推进国际化发展。
二是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核电方面,与全球领先的法国电力公司(EDF)形成战略伙伴,强强联手,到英国投资建设核电项目,实现自主“华龙一号”技术首次落地西方发达国家,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英“黄金时代”的旗舰项目。核燃料方面,2012年成功收购纳米比亚的湖山铀矿后,在短短3年内完成矿建并开始生产,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铀生产商。目前,集团掌握的铀资源可供30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运行30年。非核清洁能源方面,2015年成功收购马来西亚埃德拉公司,一举实现在马来西亚、埃及、孟加拉国、阿联酋、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布局。目前,集团海外在运在建装机容量达1400万千瓦,是目前境外天然气发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央企。
湖山铀矿
中广核马来西亚TG1燃气电厂
中广核欧能公司位于英国的四叶草风电项目
三是建立国际化管理体系。根据国际国内不同区域特点、业务属性和发展阶段,完善组织运作体系、授权管理体系、风险管控体系,确保组织灵活高效,授权动态调整,监督全覆盖,在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风险有效管控。
对于核电这样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更是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中广核作为我国核电领域的主力军,不仅是我国现代核电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模范企业,始终坚持人才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竞争力。
一是把人才培养放在企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早在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初期,中广核就不惜代价,派出115名被称作“黄金人”的技术人员赴国外培训。他们的培训费用平均每人高达130万法郎,当时折算为60公斤黄金,接近一个人的体重,因此被称作“黄金人”。“黄金人”为刚刚起步的我国核电事业带回世界最先进的核电站运行、维修和管理经验,以及核安全文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黄金般的价值”。他们不仅成长为我国核电行业的骨干力量,而且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为我国核电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1989年4月,第一期黄金人抵达法国
二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培训人。“培养”与“培训”一字之别,但是关系到是看重人的技能还是人的素质,人力投入是成本还是投资,培养目标是使用人还是发展人,培养行为是短期还是长期。实践中,中广核从核电站技术密集、员工培训周期长、费用高等特性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培养人”。中广核把员工看作最宝贵的资源,通过系统培训让员工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设计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让员工具有高度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以师傅带徒弟的“影子培训”为例,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都会被指定一名师傅,签订师带徒协议,师傅按照其《岗位培训大纲》要求,为徒弟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负责整个计划的实施和考核。师傅不仅要把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徒弟,还注重把做人的道理传递给徒弟,着重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严谨细致的行为规范,终身不懈的学习能力,通过“熏陶、实践、引导”促使新员工健康成长。
三是培训就是生产力。强大的培训体系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广核在培训工作实践中始终秉承三个坚持;坚持培训要聚焦战略、瞄准短板、精准施教;坚持高标准,不断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和课程质量;坚持严把培训质量关,狠抓淘汰率,凡培训必有考核,凡考核必有淘汰,并在核电站操纵员考核中聘请外籍考官从严把关。培训组织体系上坚持全覆盖,形成以中广核大学(党校)为龙头,涵盖各业务板块的“一校八院”培训体系,确保培训跟上业务发展。贯彻“全员培训、终身教育”制度,全面实施“培训、考核、授权、上岗”,并从核电板块延伸覆盖到全部业务板块。对核电操纵员等关键岗位培训考核设置淘汰率,杜绝走过场。高度重视教员队伍和培训设施建设,坚持“让最优秀的人员成为教员,管理者就是培训者”理念,建立教员分级认证体系。累计投入33亿元建设硬件培训设施,培训设施的累计投资占到了集团净资产的3%,建成我国最大的核电技能训练基地和首个核燃料操作训练中心。
通过对“企业发展,人才先行”理念的不懈落实,中广核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目前集团科技人员数量超过7000人,占集团员工总数的17%,涌现出一批代表各自业务领域最高水平的大国工匠、首席专家和资深专家,凸显人才价值在企业价值创造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鼓励优秀员工加入教员队伍,中广核建立了全集团统一的教员管理体系,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员约3000名,包括管理内训师230余名,专业技术教员2600余名。
员工成为专、兼职教员后,有着完整的发展路径。中广核按照铜牌认证教员、银牌认证教员、金牌认证教员和钻石认证教员四个台阶,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教员能力认证体系,对教员进行针对性地培养。
教员管理、进阶、激励实施积分制管理。各业务领域均明确了专职、兼职教员年度标准积分值、续证积分值标准、教员晋级积分值标准。对于铜牌及以上级别教员,达到认证教员的积分值标准,即获得相应的任职津贴。达不到规定积分要求的铜牌及以上教员,其所持牌照将逐级降级。为了保持队伍活力,定期会淘汰长期没有教学任务的专兼职教员。
中广核还大力实施“管理者就是教员”计划,要求集团公司党委管理干部每年必须向本公司或其他成员公司干部员工分享管理经验,讲授管理心得。规定各级管理者带头走上讲台,每年必须完成7小时授课时间,并纳入干部管理相关制度和程序。
中广核成立以来,始终站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建立了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和谐共进、和睦相融的责任目标融入企业发展,坚持透明、真诚、坦荡,以“干实事、见实效、结实果”的作风,在加强环境监测、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社区服务、促进员工成长、实施精准扶贫等方面真抓实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赢得了政府、公众的信赖与支持。
一是透明沟通赢得社会公众信任。从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开始,中广核就将“透明”视为实现有效沟通、赢得信任的重要前提和应尽责任,不断探索更加开放、透明的公众沟通机制,积极搭建公众沟通平台,大力推动各方深入了解、理性看待核电发展。搭建面向港澳的核安全沟通平台,消除港澳公众对核安全疑虑沟通。开放核电基地供公众参观,发展核电工业旅游、科普展览互动式交流平台,推动核电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增加公众对核电的认识,拉近公众与核电的距离。主动公开环境监测数据,充分保障公众对核电机组运行的知情权,以“透明核电”品牌形象争取公众支持。
核电科普开学第一课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华侨中学开课
红沿河核电站在国内首创核电科普进教材、进校园
台山核电在当地学校开展的开学第一课
公众开放体验行活动
2018年8.7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
2019年6月,大亚湾核电基地生物多样性报告发布
二是确保项目与周边融合发展。中广核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按照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积极融入当地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积极构建生态核电的指标体系,强调将生态作为贯穿核电站设计、建设、运营全周期的核心理念,主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占用,结合周边发展规划与地方协同共融发展。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创造性提出社区沟通“三邻模式”,即安邻、友邻、暖邻,实现核电发展与社区发展共成长。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避开生物多样性高价值的区域,从源头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生态修复、对栖息地调查研究、制定动植物保护对策等,实现与周边的动植物和谐共存。
三是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十八大以来,中广核立足于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结合企业自身优势,给扶贫工作输入“核动力”。产业脱贫方面,提供资金、技术帮助,扶持广西乐业县建设千亩猕猴桃产业园,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稳定持久脱贫不返贫。教育扶贫方面,开设“中广核-广西凌云县特少数民族白鹭班”,旨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培养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截至2018年底,中广核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过2.1亿元,足迹覆盖新疆、西藏、广东、广西、四川等省,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一致认同。
青海新能源扶贫项目
中广核广西凌云少数民族白鹭班开班
白鹭班的孩子到南宁和防城港核电基地参加夏令营
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017年10月,中广核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设了“中广核-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特少数民族白鹭班”(简称白鹭班)。中广核将其作为集团精准扶贫战略焦点重点项目,与凌云县第二中学(初中)和凌云高级中学(高中)两所学校对接,三年内共计投入500多万元,定向招收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学生650名。旨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水平,培养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扶志”,重在激发学生成长与脱贫的内驱力。定期开展“白鹭大讲堂”,邀请“大国工匠”、高级管理干部、优秀中青年专家、“最强大脑”等先进人物分享奋斗经历和经验感悟。定期举办“白鹭夏令营”,组织学生们到南宁、深圳等地,参观核电站、广西大学、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类场所,帮助学生增长见识。
“扶智”,重在提高学校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主动将我集团200余门实用视频课程共享给学校。建立教师考核和学生评优激励机制。面向学校管理层和科任老师设置育才奖、园丁奖、薪火奖。面向学生评比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定期表彰,颁发奖金和奖状。针对地方英语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先后组织英国籍、法国籍外语教师开展短期支教,极大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扶技”,重在在校期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高一和高二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对考上国家重点院校的高三优秀毕业生,继续予以资助。
2018年首届100名高三学生专科上线率100%,本科上线率达到81%,共有27位同学被大专院校录取,56位同学被本科院校录取。另有15位同学因有更高读书目标选择复读,2位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工作目标。
白鹭班的良好实践,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赞许,以及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相关领导的书面批示肯定,国务院扶贫办在《扶贫信息》专刊上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将其评为选2018年度企业精准扶贫案例。目前,此模式已被复制到四川凉山扶贫点。
展望未来,中广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坚定不移发展包括核电在内的各类清洁能源,全面提升集团在核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