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楷模⑥】带领“国产盾构”走出国门的女总工王杜娟
【央企楷模⑥】带领“国产盾构”走出国门的女总工王杜娟
文章来源:国资小新 发布时间:2019-01-07
编者按:2018年12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布第三届“央企楷模”,经推荐遴选,中国航天科技孙泽洲、兵器工业集团邹汝平、中国华电艾尔肯·买买提、南航集团刘宇辉、中国建材彭寿、中国中铁王杜娟(女)等6名个人,中国石油亚马尔项目团队、中国三峡集团三峡电厂精益生产管理团队、中国远洋海运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团队、招商局集团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管理团队等4个集体荣获第三届“央企楷模”荣誉称号。今天为大家带来中国中铁王杜娟的故事。
很少有人能想到,动辄百米长、数百吨重的庞大盾构机,竟出自一个柔弱女子之手。从2008年,这个“女汉子”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到如今打破“洋盾构”垄断,她已主持设计盾构机近700台。她,就是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王杜娟作为科技创新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盾构机的原理及应用情况。
王杜娟长期致力于隧道掘进装备的研发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加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复合盾构样机研制”项目的实施,成功研制出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复合盾构,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带领团队摸爬滚打17年,完成盾构设计500余台,研发了一批具有奠基性、开创性、战略性、挑战性的国内首台和世界首台产品,超大断面矩形盾构、马蹄形盾构设计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4项技术国际先进,8项技术国内领先,主持编写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参编国家标准6项,为推动盾构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以及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打破国外垄断,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王杜娟2001年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毕业,进入了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工作。工作中的王杜娟开始关注隧道施工的核心装备——盾构。长期以来,国内盾构市场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制造周期长,关键技术也受制于人。
这让王杜娟有了自主生产盾构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有一些问题,一个是很多改进的想法不能得到实现,得不到外国人的重视;另外就是外国盾构设计师离我们遥远,平时也不愿意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后来我们就在考虑,自己能不能试着做一些盾构的部件,比如说刀盘。”
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局面,国家早在2002年就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863计划”。当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这支被称为“筑梦之队”的项目组开启了我国盾构研发的新历程。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王杜娟和同事们成功实现了刀具—刀盘与液压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等5项关键技术的突破。2008年4月,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制造领域的重大空白。
随后机器被应用到天津地铁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王杜娟和同事们研发制造的盾构机表现最优,不但掘进速度快、地表沉降控制得也很好,成功穿越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这是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由此这台功勋盾构机被命名为“中铁一号”。
扛鼎国产,比肩世界,造世界一流的盾构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和国家有关部门及中国中铁对盾构产业政策及资金扶持的逐渐加大,王杜娟的“民族盾构梦”有了更大的舞台。
王杜娟和团队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足迹遍布全国40多个地铁建设城市。同事贾连辉回忆说:“在一次盾构机的调试过程中,因为地面比较滑,她在井下摔倒了,全身都是泥水。这个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出气馁,二话不说继续进行调试。这个时候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这样一个女性科技工作者,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中铁装备盾构订单累计达到765台,出厂623台,出厂盾构已累计安全掘进1200多公里,盾构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6年国内第一。同时,中铁装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4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在国际市场上正向“世界第一”发起冲锋。
王杜娟说:“现在,我们已经在大直径盾构领域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打破了国外对这一领域的垄断,可以说最后一块阵地被我们拿下了。我们一直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的要求,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做好盾构制造创新的工作,不负重托。”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