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概况  >  委内厅局  >  宣传局  >  厅局发布 > 正文
生命禁区开天路 雪域高原铸忠诚——中国铁建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宣讲报告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发布时间:2012-04-09

  从来没有一项工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从来没有一支队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对这项工程魂牵梦萦、前赴后继,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出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是青藏铁路;这支英雄的队伍,就是昔日的铁道兵、今天的中国铁建。

  50年来,伴随着青藏铁路建设的三次“上马”,我们这支队伍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三上青藏高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在生命禁区、世界屋脊铸起不朽的丰碑!


  战天斗地,拉开青藏铁路建设序幕


  1959年3月,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从朝鲜战场凯旋的铁道兵第一次踏上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揭开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序幕。

  当时,共和国百废待兴,只能满足部队一半的给养。饿了,战士们就挖野菜充饥;冷了,就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没有像样的施工装备,就靠钢钎一寸寸地凿、铁锹一铲铲地挖、人拉肩扛一米米地修,硬是在海拔4900米的风火山完成了最早的冻土试验,在格尔木几百里的荒原摆开了战场。

  遗憾的是,由于国力不支,9个月后,第一次高原之战匆匆画上了句号。正是从那时起,把铁路修到拉萨,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深深地埋在了我们的心底。

  1974年,铁道兵再上高原,开始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即从西宁到格尔木的建设。5年里,6万将士战严寒、斗缺氧、克盐湖。先后有400多名战士长眠在青藏高原,沿途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地方都建有烈士陵园。更多的人,则留下了心肌肥大、心脏位移、高血压等终生疾患。面对生死考验,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在生命禁区顽强地把铁轨一寸寸地铺上了高原,铺过了盐湖,一举把铁路向西推进了814公里,铺到青藏重镇格尔木,一步步延伸到了昆仑山脚下的南山口,以无私的奉献,再一次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

  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组建中国铁建。这支英雄的队伍由军队转变为中央企业。但把铁路修到拉萨的梦想,不仅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淡忘,反而如影随形,更深地萦绕在每一个中国铁建人的心中。


  挑战极限,奏响时代最强音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青藏铁路第三次上马。中国铁建跨世纪的梦想,终于迎来了圆梦高原的历史一刻。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从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5公里,最高点海拔达5072米。施工区一年四季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生态极其脆弱,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刮6级以上大风,平均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一半以上的区域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西方专家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铁肩担当


  [快]恶劣的自然条件,洋“专家”的断言,丝毫没有阻挡住中国铁建三上高原的步伐。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青藏铁路第三次上马的第一时间,中国铁建人集聚了近半个世纪的激情,如火山一般迸发。写血书、递申请坚决要求上高原成为许多职工的自发行动,“挺进拉萨”成为20多万干部职工的共同心声!中国铁建迅速决定“精兵强将上青藏”。成立了由副总裁、总工程师夏国斌任指挥长,副总经济师彭江鸿任常务副指挥的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各单位也都从报名的干部职工中挑选出得力干将上青藏。一时间,中国铁建10万大军由全国各地千里跃进青藏高原,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时代的重任。

  三上高原,中国铁建重担在肩,承担了全部勘测设计任务、60%的土建施工任务和19项重点控制工程中的13项;在全线最高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更是承担起海拔4900米以上100%的工程施工任务。


  世界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

  世界最高车站---唐古拉车站,海拔5068米

  青藏铁路最长桥---清水河大桥,全长11.74公里

  青藏铁路最高桥---三岔河大桥,墩高54.1米


  一组组数字、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的背后,寄托着祖国和人民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无比信任,彰显出中国铁建人不计条件、不打折扣、不讲困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的豪迈气概。

  20局党委书记周玉成是1969年入伍的老铁道兵。上高原前,刚刚动过两次心脏手术,装了五个心脏支架。医生再三告诫他千万不要上高原,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但老周还是“我行我素”,九上青藏线,和职工们一起奋战在海拔5000米的施工现场。每当有人劝他,他都会反问对方:“职工都在高原,我呆在大后方,给谁当书记呢?!”

  邵尧霞是一名年轻女技术干部,施工队伍上青藏线时,她的女儿刚刚断奶,婆婆又双目失明,父亲患脑血栓长年卧病在床。但为了建设青藏铁路,她毅然把女儿交给姐姐照看,把患病的老人托付给邻居,和丈夫一起踏上了海拔唐古拉山无人区。邵尧霞说,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既是人生难得的机遇和荣耀,更是我们年轻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就是不计个人得失,克服一切困难,为祖国、为人民勇担重任。在青藏高原,这种担当已深入到中国铁建每一名职工的血液。

  17局项目经理李新月的女儿刚上初中,知道爸爸工作忙不能回家,就专门利用暑假来看望爸爸。但她在格尔木等了整整一个月,正值生产高峰的李新月却始终没时间下山。直到女儿要走的那天,他才急匆匆地赶到火车站。当他冲上站台时,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隔着玻璃窗,父女俩的手紧紧地贴在一起。女儿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流泪。火车徐徐开动,泪水也顺着李新月的脸颊缓缓流了下来......

  2002年7月的一天,司机赵士才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回?还是不回?!小赵很是矛盾。但施工任务实在太紧张,小赵硬是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埋在了心底。两天后,母亲不幸病故,临走前嘴里还喊着他的名字。小赵的父亲去世早,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和姐姐拉扯大,而他现在却不能为母亲送终。想到这些,赵士才不禁悲痛万分,泪如雨下。在工地附近的小河边,他面朝家乡,双膝跪地,叩头向母亲道别......

  愧对家人,却无愧于祖国和人民!为了青藏铁路,中国铁建人可以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可以毅然放下家庭的一切牵挂。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不能忘却的,是那份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沉甸甸的责任!

  2002年6月到8月,正值青藏铁路施工的“黄金季节”,但正在楚玛尔河施工的12局,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此时也正是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的季节。看着成群等待产仔的羚羊妈妈徘徊在工地周围,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他们毅然撤下了所有的人员和设备,停工2个多月,为藏羚羊让出了一条宽阔的迁徙大通道。这条消息一经披露便引起极大震动,尤其是一贯挑剔的西方媒体,第一次集体对青藏铁路建设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就是中国铁建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央企的社会责任,什么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挑战极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建设青藏铁路,面对生命禁区,中国铁建人再次展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书写了“挑战生命极限”的传奇。

  被称为“拼命三郎”的李金城是青藏铁路的总设计师。5年里,他在格尔木和拉萨间往返上百次,行程数十万公里。强烈的高原反应、严重的体力透支、长期的睡眠不足,使他的体重一度从170斤降到了100斤。一次,李金城带领勘测队员在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连续徒步勘测两天两夜。返程时,由于体力严重透支,李金城滑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当同事把他拖到岸边时,他平静地说:“我没事,你们把仪器留下,赶紧走出去,明天再来接我。”所有队员都知道,如果丢下他,就算不被高原的野狼吃掉,他也会被活活冻死。于是,大家架着开始失去知觉的李金城,硬撑着走出了无人区。

  在青藏高原,流传着“来到风火山,三魂已归天”的民谣。2001年,38岁的况成明受命担任风火山隧道项目的指挥长。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冻土层含冰量高达85%。一次,隧道施工出现险情,因患严重角膜炎正在工地医院输液的况成明听到报告,立刻拔下针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为了彻底解决隧道缺氧、掘进和衬砌的难题,他带领大家在工地奋战21天,创造性地提出了隧道内弥漫式供氧、大型空调机组控制施工温度的方案,成功破解了高原冻土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等他回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他,如果再晚两天,就可能终生失明。

  在这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而像李金城、况成明这样坚守生命禁区、挑战生命极限的建设者比比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铁建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11局轨排队女工班是全线唯一由清一色女工组成的班组,26名女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强烈的紫外线、刺骨的寒风,让一张张原本白皙秀丽的脸,结满了紫褐色的小疙瘩,时间一长,就一块一块地脱皮,又疼又痒。大家怕看到自己晒伤的脸心里难受,干脆把镜子锁进了抽屉。正是这群年轻、顽强的女职工,在海拔4700米的世界最高铺架基地,生产了570多公里的轨排,占青藏铁路全部轨排的一半多,撑起了青藏铁路轨排生产的“半边天”。

  悠悠赤子心,拳拳报国情。在中国铁建人挑战极限的背后,蕴含的是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崇高的品格;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勇创一流


  60多年来,中国铁建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始终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把每项工程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精品。

  [快]在青藏铁路,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全新指导思想,成功解决了高原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使中国的冻土工程建设技术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青藏铁路建设全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所承建的600公里区段内,我们投入巨资建立了8个大型制氧站和10个高压氧舱,在一个个工地建起一座座“流动氧吧”;建立了2个三级医疗机构、9个二级医疗站和93个卫生所、保健站;构筑起可与国内任何城市相媲美的医疗保障体系,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

  在青藏铁路,我们开创了中国交通设施设立动物通道的先河;首次实行了全方位和系统的环评制度,首次对天然草皮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植保护和回铺利用。

  青藏铁路赢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等几乎所有国家工程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青藏铁路建设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勇攀高峰,中国铁建续写辉煌


  2006年7月,带着战胜天险、建成青藏铁路的荣耀,我们满怀豪情走下高原,投入到建设祖国更广阔的天地。

  [快]5年间,我们承担了中国高速铁路超过65%的设计份额和45%的施工任务,占据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超过1/3的市场份额,建设了京津城际、武广、京沪高铁、南京长江隧道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重难点工程,全面掌握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拳头品牌。

  无论在汶川,还是在玉树;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我们这支从战火中走来的队伍,都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重任,被灾区人民誉为“脱了军装的子弟兵”,被中央领导称赞“还是当年的铁道兵”!

  岁月悠悠,唯有忠诚永恒。青藏铁路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但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将在我们的手中传承、发扬、光大;那份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也必将成为我们中国铁建永恒的企业之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