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概况  >  委内厅局  >  宣传局  >  厅局发布 > 正文
在太空书写光荣与梦想——航天科技载人航天精神宣讲报告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2-04-09

  “飞天”,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古往今来,明亮的日月、璀璨的星河,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向往。从“嫦娥奔月”到 “万户飞天”,我们的先祖并没有把梦想止于幻想,而是付诸行动,用智慧与汗水拉开了征服太空的序幕。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有一群人,正在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再到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空间出舱,再到如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太空完美交会对接,浩瀚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串串“足迹”。中华民族迈向太空的征程,国人殷殷期盼,次次惊喜。而缔造神奇的,正是中国航天人!

  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中国航天立足国情,自主创新,从1992年立项到2003年首次载人飞行,短短11年就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透过神舟飞船划过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短短二十个字,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载人航天精神。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央企业先进精神的代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航天老人和他身边的团队,透过他们付出的汗水与泪水,经历的风雨与彩虹,共同品味载人航天精神的真谛。

  这位老人,曾经是共和国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如今已是最年长的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在他的身上,承载着中国航天太多的第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10年,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党和国家给予一位科学家的最高褒奖。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科院院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孙家栋。

  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一支支优秀团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从“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到返回式卫星技术为载人航天奠定坚实基础;从“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探月征程,到北斗导航打造属于国人的首个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腾飞。他们是载人航天精神的创造者,更是践行者、传播者。


  对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

  回首航天事业55载寒来暑往,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了一生的追求。

  1958年4月,孙家栋带着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怀揣着为新中国研制飞机的美好愿望从前苏联学成归国。可是没想到,自己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当时,新中国的导弹事业刚刚起步,急需技术人才,孙家栋的名字被圈进了国防部五院的名单里。

  孙家栋手拿一纸调令,义无反顾地放弃了钻研七年的飞机发动机设计专业,投身新中国的导弹事业。

  导弹研制初期, 国内经济、技术都很落后,既无设备,又没资料,可谓是一张白纸,两手空空。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专家,其他研制人员基本都是“门外汉”。孙家栋虽然学的是飞机设计,但飞机和导弹毕竟不是一回事。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大家心里都没底儿,一切要从零开始。

  为了尽快掌握导弹研制技术,孙家栋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学,向钱学森、任新民等专家学,向身边的同事学。大家立足自主创新,沉下心来集智攻关。针对技术瓶颈,老一辈航天人找准定位,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研究机理、吃透规律,通过优化设计、性能试车和仿真试验等方式,反反复复进行验证和改进,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把导弹给研制出来了。

  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孙家栋被任命为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肩负起了更重要的职责。1967年,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整整九年,我国导弹事业从无到有,而孙家栋也从飞机发动机专业的留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弹设计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孙家栋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重要选择。为开展卫星方面的研究,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亲自点将,推荐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此时的孙家栋已经在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如果转行,意味着放弃熟知的领域,转入完全陌生的天地,一切又要重新开始。许多人为他惋惜,而孙家栋自己却没有丝毫犹豫,只轻轻说了一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就这样,他挑起了研制卫星的重任。

  为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如期发射,实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孙家栋从战略高度出发,大胆提出简化卫星设计方案,把研制工作分成“两步走”: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应用问题。卫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后,他又多次处理并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了技术总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东方红一号研制团队团结一心,刻苦攻关,用艰辛的付出换来了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太空。

  伴着东方红的乐曲声,航天事业在勤劳和智慧的浇灌下,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花朵,中华民族进驻太空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面对国家需要,孙家栋义不容辞披挂上阵,出任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那一年,他已经75岁了。按理说,他早已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用不着再去挑此重任。要知道,探月工程具有很大的风险,美国和前苏联早期发射月球探测器时都曾经遭遇失败。大家都为他捏把汗,但孙家栋自己丝毫没有顾虑,挂在他嘴边的依然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就这样,他带领这支优秀团队再次直面考验。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实现绕月,铸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2010年,嫦娥二号任务再获成功。为验证深空探测技术,嫦娥二号在实现既定目标后飞离月球,奔向远方,成功进入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点,实现了世界航天器由月球轨道飞往拉格朗日点的壮举,航天人第一次把国人的梦想送往如此遥远的天疆。

  奋进,源自对祖国的忠诚!55年来,一批又一批航天人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在他们中间,有新中国成立后,立刻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历经万难,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潜心钻研技术,夜以继日,埋头不息,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技术带头人罗健夫;有在火箭发射出现故障的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两次冲进残存剧毒燃料的火箭贮箱排除故障,最后壮烈牺牲的技术工人魏文举。正是这样一批人前赴后继,舍家为国,用生命诠释着载人航天精神。今天,当我们每个人追寻人生的意义,当民族复兴需要脊梁挺起,他们用行动证明,树立爱国奉献的信念是一切的开始。


  对航天人来说,严谨与创新就是人生的追求

  航天具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在困难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惟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惟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航天人的胜利就源于从挫折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

  1974年11月5日,在一望无垠的茫茫戈壁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整装待发。这是孙家栋航天生涯中最难熬的一天。发射后21秒,火箭失去了控制,指挥员不得不发出火箭自毁的指令,卫星连同火箭在一声震天巨响中炸成了碎片,散落在离发射台不远的地面上,几年来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从指挥室出来,孙家栋脑子里一片空白,眼前的情形让他止不住流泪:天寒地冻的戈壁滩,已是一片火海,脚下的大地都感觉发烫。落日靠近大漠戈壁的地平线,残阳似血,仿佛是孙家栋心情的写照。为查找失利原因,孙家栋带着两百多工作人员,含着眼泪在大沙漠里捡了三天三夜。他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大家顶着寒风,猫着腰跪在沙地里,一块一块的找残片,用筛子一遍遍地筛,任何一个小螺丝、小线头都不放过,愣是把偌大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回来后分门别类,逐一检查。最后发现,原来是一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小小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教训太深刻了!孙家栋切身体会到了航天事业对于质量的苛求。为了打赢翻身仗,孙家栋带领团队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重新开展产品研制,一年后就成功拿下了返回式卫星。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快40年了,但它时刻警醒我们,严谨不仅是作风和责任,更是航天人的生命。

  孙家栋严谨、细致、不服输的劲儿,影响和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个人。在研制嫦娥一号卫星时,为确保卫星绕月姿态稳定,我们启动了紫外月球敏感器的技术攻关。月球敏感器,不但国内没搞过,国外也没有成熟技术,更没有星上应用的先例,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按照常规做法,一般采用蓝宝石作材料,但大体积的蓝宝石价格十分昂贵,仅购买原材料就是个天文数字,况且当时国内还没有加工蓝宝石的能力,只能到国外加工。怎么办?大家横下一条心,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就用国内的材料,自己设计加工,一定要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经过三年试验,我们采用光学玻璃和光学晶体的配组代替蓝宝石,一举攻克了材料关、重量关、像质关,为卫星绕月打下了坚实基础。记得嫦娥一号发射前,有记者问:“从没去过的月球,你们有信心吗?”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坚定地回答:“我们靠党心、良心、责任心干出来的卫星,请祖国人民放心!”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孙家栋团队中一大批优秀人才转战载人航天,挑起了新的重担。然而,连续成功的背后,令人刻骨铭心的是过程的艰辛。逃逸系统是“长二F”火箭所特有的,是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为了研制逃逸系统,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95年4月的一天,逃逸系统发动机进行首次热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超过3000℃的高燃速火焰瞬间将四个前置喷管全部融化,整个试车台烧成了一片火海。在场的所有人惊呆了。为了这个外形酷似避雷针的大家伙,科研人员付出了多年的艰辛和汗水,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抱头痛哭。而此时,距首次飞行试验的时间只有半年!在最酷热的季节,逃逸火箭专家刘霓生带领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打响了“百日攻关”战。经过100多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大家遴选了成百种材料和配方,做了上千次试验,测试了上万个数据,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

  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集团公司先后攻克了飞船研制技术、高可靠运载火箭技术、轨道控制技术、回收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难题,发射了五艘无人飞船、三艘载人飞船和一颗目标飞行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实现航天员太空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的国家。尽管过程艰辛,但我们深知,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战略性的核心机密,花再多钱也买不来,唯有自主创新、刻苦攻关,才能夺取胜利、把握未来。

  新世纪以来,中国航天进入高密度发射时期,年发射次数从三五发跃升至20多发。特别是,2010年以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了十余次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就是为了这一飞跃,龙乐豪、贺祖明、岑拯、姜杰等一批火箭专家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刻苦攻关。无数个朝阳落日,无数个银月残钩,大家熬红了双眼,挥汗如雨,战斗在型号研制第一线,连续攻克上百项关键技术,为高密度发射铺平了道路。

  目睹着火箭升空、卫星入轨、神舟巡天,茫茫太空一次次回荡起中国之声,我们深刻体会到,航天事业与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紧紧相连,航天人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追求永远不变!


  对航天人来说,无私奉献就是人生的信条

  在我们看来,能从事国家需要、国人关注的航天事业,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只有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去探索、去创新、去夺取胜利,才能不负这伟大的时代和历史的重托。

  如今,83岁高龄的孙家栋依然奋战在航天型号的第一线,担任着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探月工程的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为航天事业奉献着光和热。尽管已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孙家栋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诚恳、从容低调的作风。作为中国卫星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孙家栋常被外界称为中国的“卫星之父”,但是他从不认同。他始终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在他的境界里,“是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在他的荣誉里,“是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实现绕月,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握手拥抱。此时,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地擦眼泪。现场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感人画面,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为之动容。一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在别人欢庆胜利的时候,自己却喜极而泣!

  干航天,不仅要承受保成功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与亲人分离的孤苦。在距离成都近700公里的大巴山深处,生活着一批特殊的航天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央决策开展三线建设。老一辈航天人毅然走进了条件艰苦的偏僻山区,在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安营扎寨。随着调迁政策的实施,一大批航天人陆续走出了深山。但根据国防战略布局和保密的需要,型号总装测试生产线必须留在原来的地方,与之相关的八百余名航天人毅然留在山沟里,组建成了担负国家重大武器装备总装测试任务的某事业部。从此,这里成为了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留在沟里的人们,被称作航天“八百壮士”。常年与家人两地分居,照顾老人、教育子女都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每年只能盼着“国庆”和“春节”的那几天才能出沟去探探亲。要是赶上任务忙,可能一年到头也不能跟家人团聚一次。谁不想在父母膝前照料,谁不想跟爱人长相厮守,谁不愿与子女共享天伦?中秋时节,坚守在值班现场的同志们,望着天空中的一轮圆月思念着家人,手握月饼却难以下咽;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山沟里的男子汉们在大年夜里,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遥想远方亲人欢聚的场面,面对热气腾腾的饺子,却潸然泪下……

  在我们身边,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嫦娥卫星测试期间,研制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总体主任设计师陈向东,直到发现肝部出现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才住院治疗。在即将被推进手术室前,他还坚持发短信回复组里的技术疑问。在卫星即将出场、总装工作最繁忙的时候,总装工人王树杰的母亲去世了。为保进度,王树杰强忍悲痛,坚守岗位,直到火化当天才请了半天假去送别母亲。这一别,就是永远……任务圆满成功后,总装班组被邀请到央视直播现场,当主持人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这位腼腆的汉子沉默许久,哽咽着说:“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再看看我妈!”神圣使命面前,航天人就这样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载人航天精神,已深深融入航天人的血液之中,化作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中国航天人以令世人惊诧的勇气和毅力,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从追赶别人的脚步到与美俄等航天强国一较高下,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印记。 当梦想成就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航天科技集团将承载神圣使命,大力推进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进驻月球,飞往火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无穷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必将引领我们去实现新的梦想,创造新的光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